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考工记》

(2019-06-03 10:00:35)
标签:

读书

作者:王安忆


初中毕业时同学之间流行写留言册,大部分同学的留言我都忘记了,只记住了一个比较特别的,说我是淡淡的一个人,说话也是、走路也是。大概那时我们还不太熟,不知道我其实也是外冷内热。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想起了这“淡淡”的,因为给我的印象就是平淡,以至于读完第一章,我都没弄明白作者在写什么东西。读完整本书还是淡淡的感觉,想起了“君子之交淡如水”,想起了“友谊就像淡淡的花香”。作者可以把那些或者激动人心,或者悲痛压抑,或者血脉偾张的事情和感情,用波澜不惊的笔法描述出来,真是太了不起了。故事从时间跨度上说,从三十年代一直写到了八十年代,中间经历了多少风云变幻,战争、饥饿、贫穷、各种运动等等,但是你几乎看不到这些灾难带给人们的大悲大喜,反而只是淡淡地叙述。仿佛是旁观者不带一丝情感的关注,又仿佛是站在上帝的视角俯瞰人间。也许,唯有这样,你才能理解和体会,不管在什么时候经历什么苦难,当时间过去以后,回过头再去看,那些过往云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所以,顺其自然是一种真正豁达的人生哲学,我想起了在上本书中读到陈忠实先生的话,以一个“熬”字应对人生所有的坎儿。


陈书玉与另外三位好朋友被称为“西厢四小开”,他们年纪相仿、爱好相同,手头有点闲钱但也绝不宽裕,很自然地走在一起。四人分别有绰号阿陈、朱朱、大禹、奚子,既是各人的姓,又是各人的昵称。四人当中呢,阿陈和朱朱是世交,世家子弟意味着式微,家道都有点没落,手头都有些拮据。比如陈家,传说高祖辈从台湾到上海打拼,曾经风光无限,整个十六铺码头都是他们家的,现在呢,只是守着一座大宅子坐吃山空,吃了几代人无数口,早已囊中羞涩。奚子和大禹家都是处于上升时期的中产,奚子祖辈留洋学法律,父亲开律所,赢过几场漂亮的官司,在沪上颇有声名。几人中要数大禹家境最为殷实,先开棺材铺后开木器行,哪个朝代都有饭吃。“淞沪战役”后,阿陈去了重庆,两年后重回上海,物是人非。最有颜值最喜欢玩的朱朱已经结婚生子,难得出来相聚,奚子下落不明断了联系,只有大禹还守着木器行,凭本事吃饭。从此“四小开”里也就只有阿陈和大禹依然维系着友情。阿陈先是在大禹的店铺里开个修钟表的行当,后来去小学校当数学老师。
抗战胜利后,首先是大禹家遭难,父亲被抓,店铺被封,多方打听之后才知道因为战乱时收购了一套明清家具,涉嫌通敌。数月后,父亲放出来,代之以没收全部家产,举家迁回原籍川沙祖屋,全部做了农民,算是不幸中之大幸。开始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回有祖坟的南翔老家而是到了江对岸的川沙,经历世事的众人后来才觉知父亲的英明果断,彻底拗断历史,避免后患。


下一个是朱朱,不明就里抓进去关起来,也许是因为曾为国民政府做事,也许是因为妻子的家世,说不清。这时他们都知道了奚子是在政府里做高官的,但几次三番改了名,不与他们往来。情急之下还是要去找找老朋友,仿佛救命稻草,可是依然见不到。几年后不知怎么放出来了,全家移民香港。


再下一个是奚子,运动中受到冲击,两天两夜没地方睡觉,迫不得已找到阿陈,又带去大禹的家,落难中总算是有个落脚的地方。这之后,官复原职或者步步高升,仍是不见面的,只不过心中有所感念。


阿陈终身未娶,虽然守着大宅子,但这已经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反而是一种负累,一种颓废,他一直觉得箭在弦上,心在悬着。他的几次痛哭流涕,最让我印象深刻。一次是陪冉太太(朱朱妻子)和三个孩子去监狱看望朱朱,结束后下大雨,先让娘几个上了黄包车,他在雨中注视着他们的背影。说不清是雨还是泪,道不明是怜还是爱,只有在风雨中痛痛快快地流泪。一次是困难时期,香港的冉太太为他寄来一大堆好吃的,香肠肉脯、猪油牛油、花生酱、蛋黄酱、咖啡、奶粉等等等等,让他在那个饥馑的年代还能有一段时间享受口腹之欲。后来冉太太说可以帮他办去香港,他拒绝了他们的好意,冉太太回一封信,他读到起首第一句“见字如面”,就忍不住泪如雨下。往事历历在目,大半生已然过去,不知从何说起。再一次是大禹去世,起灵的刹那间,年近七十的阿陈却坐倒在棺木前,无论人们怎么安抚,他只是低了头掉眼泪,不是痛不欲生地哀嚎,只是吧嗒吧嗒地滴落。他们是朋友,是兄弟,是唇亡齿寒地依赖,是身心疲惫的寄托,一个先走了,余下的一个怎能不痛。


一直不明白“考工记”是什么意思,查了一下网络,才知道《考工记》出自《周礼》,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