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十讲》

标签:
杂谈读书 |
分类: 读书笔记 |
作者:蒋勋
从作者自序中了解到,这部书收录了作者在台湾主持的一档电台节目“文化广场”10年中的精华部分,阅读的时候,有一种跟作者谈心的感觉,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用了两个小时从十讲中摘抄部分文字,与友分享,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读读。
第一讲 新价值
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做出很傻的事情,或者因为在感情上找不到出口,伤害自己或伤害别人,甚至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这些现象会使人怀疑,现代年轻人的价值观是不是出现问题?
我个人觉得,年轻人本身是无辜的。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我们现在看到那些令人错愕的行为,是一个“果”,而真正需要探究的,则是形成这个“果”的“因”。在长期唯考试导向的教育体制中,我们是允许学生升学科目得满分,在道德、人格、感情培养的部分,根本可以是零分。因此产生这些现象,错愕吗?我一点也不觉得。
许多人喜欢比较,比身上是不是穿名牌的服装,开的车子是不是BMW,或是捷豹;也有人是比精神方面的,最近上了谁的课,看了哪一本书。听起来是不同的比较,精神的比较好像比物质的比较还高尚一点。
其实不一定。我认为,有比较之心就是缺乏自信。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就像宗教或哲学里所谓的“圆满自足”,无欲无贪,充分地活在快乐的满足之中。
第二讲 新官学
我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一个非常爱语文课的人,几乎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我的语文成绩在班上都是数一数二;我的数学不好,语文带给我很大的成就感。然而,在最近几年有机会跟高中语文老师接触时,我吓了一跳,我们的语文教材从我读书时到现在,竟然没有太大的改变。现在的孩子还是在读文天祥的《正气歌》或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这一类我一直希望在我这一代就结束的文章。而庄子的蝴蝶梦则还是被排斥在教科书之外。
庄子的蝴蝶梦是一个伟大的潜意识,在主客位的转换跟交错里,可以不断开发出新的文学经验,之后很多文学作品都和这个典故有关,教科书怎么可以没有这一篇呢?那么当孩子读到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时怎么办?
在某一个时代为了要训练一个人有绝对儒家的忠君思想,必须要有《正气歌》或《左忠毅公逸事》这一类的教材,但是这些东西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会让人痛苦的。我要很诚实地说,我在初中、高中时活得很不快乐,常常觉得自己如果不死,就不会成为一个伟大崇高的人,因为所有伟大的文章,都是在教我“死”这件事,而且是一个很有使命感的死。我承认这些人很伟大,也很美、很感动我,但是后来让我更感动的,却是一个学生读完后问他的老师:“我可不可以不死?”老师回答他:“你当然可以不死。”这个学生又问了另一句话,他说:“那官要做到多大才应该死?”
第三讲 新伦理
我们在看很多社会事件时,会从法律的角度,看到一个加害者,一个受害者。可是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整体,对于一件事情,除了法律观点之外,还会有道德、文化、宗教观点,任何一种观点的偏废,都是不好的。社会本来就需要平衡,不可能只有某一部分,只有法律没有办法完完全全让人类的文明变好,只有道德或只有文化,一样是不可行的。
当众人在指责一个人的“恶”的时候,我觉得最大的恶意是在众人之中,而且众人的恶意是杀人的动力,大家都急于要把一个人判死刑、要他死,这是很恐怖的。但我们的媒体不会去检讨这样的东西,甚至去“伪善”,我觉得那才是最可怕的事。
我想,真正好的、有文化的规范,是内省的,不是向外指责。
内省能力需要教育,并不是天生的,如果教育没有引带出个人的内省能力,最后却要求他自省,我们就是杀人凶手。就好像我们读到报纸所渲染的,杀人凶手看到对方死掉还会微笑,所有人都毛骨悚然,痛恨得要死;可是他在电玩游戏里,不就是如此,打到一个人死掉,他当然微笑,因为他可以得分、得到奖赏。
时代快速地进步,伦理不断改变,人要在这么不稳定的状况下自处,应该是要找回自己的信仰,在对人、对事的期待与渴望中,重新去体验追求本身代表的那种高贵性,才是永恒不变的。
第四讲 新信仰
信仰最有价值的力量就是实践,在佛教经典中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深”这两个字就是强调实践。单单成为一种知识没有意义,反而会成为沉重的包袱,甚至是一种“知障”,因为有知识就会卖弄,会被知识牵绊,反而一个教育程度不高的人,生活在土地当中,很自然地就会有信仰,会认为“我知道的,我就要去做”。
信仰里面最可贵的就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也就是认识自己有多贪心、有多赖皮、有多恐惧。你知道了以后,再回到现世里,在做人处事上都会有一些不同,平常的咄咄逼人可能会收敛一点点,平常的予取予求可能会稍微少一点点,其实只是平衡而已。
只有一种信仰很可怕,譬如只有政治信仰,只有财富信仰,只有权力信仰,甚至只有单一的美的信仰,都是不健康的,它应该要平衡的,我不知道能不能说是一种“自然信仰”,就是对于各种现象都能有比较平衡的思维。如果有自然农耕法,我想应该要有自然信仰法,把自然作为一种最高准则,就像老子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高信仰就是自然。
第五讲 谈物化
第一讲曾提到,我帮朋友代课三个星期,课后和学生聊天,学生告诉我有一个刚从美国拿了硕士回来的老师,上课时两只手机轮流响。我听到这样的话,对照那位为了买手机而抢劫的学生,真的一点都不意外。
在大学教书的老师,难道不会在上课时请学生关机吗?为什么自己却是两只手机轮流响,还被学生当做笑话在校园里流传。老师很忙,忙什么?忙赚钱,这个时候你还能够教学生吗?
同样是欲望,法国建筑系的学生要的是一种名誉的、清高的渴望,而我们的学生却是想着如何在毕业以前就把钱赚饱。
如果我们的思维是困在消费形态中,整个大学体制就会垮掉。
第六讲 创造力
我自己很着迷于神话,因为神话好像雪球,会越滚越大,你怎么去解析,都解析不完,它好像还会跑,会往前跑,最后还会变成一个科学和幻想的竞争,科学要去解析幻想,但科学越强,幻想越多,幻想越多又越想去解析,好像是人类两种基因的一个竞争过程。
所以我非常希望年轻的一代多读点神话,教科书里也多点神话,因为神话有一个无限领域,同时可以满足幻想的创造力与科学的创造力,所以小孩读神话,他将来可能变成科学家,也可能变成文艺家,两种都有可能。
第七讲 文学力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最伟大的一部小说,因为作者很清楚地游离在真与假之间。有的时候他就是贾宝玉,有时候他不是,有时候他比别人更残酷地看待贾宝玉这个角色。他是在游离,所以成就了最了不起的文学。
那么文学的终极关怀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人生真相与假象反复地呈现。文学和哲学不一样,哲学是寻找真相,可以一路残酷下去,可是文学常常会有不忍;它不忍时就会“假作真”,它残酷时就会“真亦假”,然后让人恍然大悟。
如果没有文学,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用喜欢或不喜欢去判断一个人,有了文学之后,我们会化身了,会从别人的角度去重新思量。
第八讲 爱与情
婚姻是法律,它可以保障一夫一妻制,如果有一方没有履行,另一方可以告他,可以要求他赔偿,法律可以判他有罪。可是你没办法以法律要挟另一方爱你。
爱情的问题真的很复杂,如果要下一个结论,我想,真正的爱是智慧。
一张法律见证、双方盖了章的婚约是一种限制,两个人一起发誓说海枯石烂也是一种限制,但是这两种限制都不是真正的限制,因为在现实中,有人背叛了婚约,有人背叛了誓言。真正能限制爱情的方法,就是彻底拿掉限制,让对方海阔天空,而你,相信自己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量,你的爱,你的才华,你的宽容,都是让对方离不开的原因,甚至你故意让他出去,他都不想跑,这真的需要智慧。
第九讲 情与欲
如果我们把孩子当做是一个人在关心,而不是一个物,就会理解他在成长、他对性的好奇是自然的,假设这个小孩一点都不好奇,这反而是一个很可怕的问题。所以父母恐惧社会带给孩子负面影响,其实是非常吊诡的,我想,是不是这些父母自己也不够成熟,在面对情欲问题时,他没办法跟孩子沟通、讨论,甚至可能孩子会轻睨大人,因为大人所能讨论的,还没有他们自己摸索得清楚。
诚如我一直强调的,如果不能以诚实做基础,没办法谈情欲问题,但诚实很难,因为这社会已经长期习惯分裂的状态。我们小时候问妈妈,我从哪里生出来?永远得到一个错误的答案,它是避讳的、禁忌的,所以小孩子从来也没有一个健康的或者正确的知识来源。我曾经看到报纸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写信问医生,她的哥哥洗完澡后,她继续洗同一池的水,会不会怀孕?看到这样的例子,就算是一个特例,都会让我觉得紧张,我们越避讳谈这件事,我们的孩子就越无知。
第十讲 新食代
曾经有法国来的朋友问我:“台湾人这么喜欢吃到饱,是因为吃到饱很难吗?”法国人没有人会说自己是狼吞虎咽的人,而会说自己吃得优雅、很精致,因为前者很丢脸的。
当然不是说一定要吃得精致,或是不能走进吃到饱的餐厅,重点是你自己要快乐。我在吃到饱餐厅看到一个正在发育的小孩,爸爸叫他吃到饱,说多吃一点才划算,所以孩子就拼命拿,盘子里的食物堆得跟山一样,光是水煮蛋就拿了七颗。我想,那个孩子真的被爸爸害死了,他需要一次吃七颗蛋吗?
饮食的问题这几年来谈了很多,我想这些问题的源头是现代人需求太多,太过于急躁了,所有的东西讲求速成、大量,为了求方便,很多事情都不讲究了。如此一来,我们失去的不只是味觉,不只是饮食文化的精致性,还会失去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例如为了喝鲜乳,强迫母牛不断地怀孕,以分泌乳汁,母牛挤出的乳汁都制成牛奶,那么小牛喝什么呢?
在新食代,我们是不是可以试着缓下自己的脚步,少吃一点,吃好一点,并且学会等待,等待花开,等待果熟,等待不同季节的不同食材,等待一道食物用繁复的手工步骤细心料理。
只有让等待变成一种态度,一种心态,它才会成为生活中的信仰,成为我们作为人的新价值。
前一篇:子健的话和字
后一篇:【无锡】锡惠胜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