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十年》

标签:
杂谈读书 |
分类: 读书笔记 |
作者:徐翀
前一阵子出门旅游,带着这书,有空就看。老公笑话我,你居然还带了两本,不嫌沉。我说,这书分上下两部,上部我已经看了一半,当然两本都得带着啦。书中的男主角叫杜男男,故事就是以他在毕业十年中的事业和爱情两条线展开,跌宕起伏的情感生活,情节紧张的职场斗争,看得人欲罢不能。
先来说说男男和佳佳的爱情。他们是大专同学,郎才女貌,感情很好,尤其是刚到北京打拼的那几年,无论多穷多苦,彼此都是对方坚强的后盾。可是度过了最初的难关后,两人之间渐渐有了猜忌。男男英俊挺拔勤奋好学,挺招人的,有两个女生明明知道他名草有主,还禁不住对他的爱慕和关心。佳佳跟肖逸云之间的感情也同样让男男嫉妒。还是那句话,有话不好好说,最容易让爱人之间产生误会。男男工作上的压力没法跟佳佳诉说,佳佳一跟男男吵架就跑去向肖哥倾诉,误会越来越深,分手已是必然。不过,两人八年的感情还是比山高比海深,兜兜转转,最终仍然幸福地走到一起。
再来看看男男的事业。毕业后面临找工作的问题,人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话没错,可它并不能理解为只要你准备好了,机会就一定会来。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负责招聘的HR说,一个职位有无数的应聘者,他们哪有时间去研究简历内容,首先就是挑学校。除了少数有钱有权的家庭,不在乎也不屑于去挤高考这座独木桥,对于大多数家庭的孩子来说,考上名校不单单是高考问题,还是就业问题,甚至是人生走向问题。因为就算你再有才,也得有个平台去表现。即便你再有料,也得有个机会去施展。在人山人海的招聘大军面前,“大专毕业”这一道坎就让男男失去很多机会。
十年中,男男一共换了四次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北方电视台的外宣,他能得到这个职位,首先是因为招聘者动了一点恻隐之心,问他为什么没有考上重点大学,男男解释说他高考失误,距离一本线只差4分,因为家庭贫困,所以没有选择复读。没想到经过层层选拔获得的职位,却只是一个编外人员,而且闲得发慌,喝茶聊天看报打牌是常态,更让人郁闷的是同岗不同酬,年末奖金他拿200,别人最少2000。这使他痛下决心去北京闯荡。我想起罗胖曾说过,“一切向钱看”没什么不好,否则,像他们这样的人永远都不会有机会。
到北京后,他和佳佳先是住旅馆,差不多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不得已联系了电视台同事胜利哥的同学老范,临时借住他家。五个人挤在一间房里,四个人(两男两女)睡一张床,另一个人睡门板,投出去的简历如泥牛入海,没有一丝涟漪,他迫不及待地需要一份工作和收入。他去一家国际知名的广告公司应聘,耍了点花招,成功地获得了笔试和面试机会。他的良好素质和勤奋努力使他留了下来,并在短短两年内获得升职。可是俗话说,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当这个秘密被别有用心的人知道后,他只能自吞苦果。
然后他跟老范一起创业,老范是个大忽悠,说他看到了互联网广告的商机,可实际上他什么都没弄明白。偶尔谈成的一些业务仍是靠吃饭喝酒给回扣这些“本事”拉来的。男男直到快交不起房租的时候才开口跟他谈钱,老范勉强给了他两千块就再也不肯拿钱出来。男男跟老范闹掰,终于明白“亲兄弟明算账”是很有必要的。
正在男男穷困潦倒的时候,胜利哥把他带到了陆氏传媒。胜利哥做业务是一把好手,但是他性格有缺陷,心胸狭窄,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当他与肖逸云一争高下的关键时刻,男男打翻了友谊的小船,选择实事求是地站在更有儒商品格的肖逸云一边,用书里的话说,最终能走得远的人,还是那些有品德有胸怀的人。
以前跟同事聊天,她说最穷的时候口袋里只有十元钱。我回顾一下自己的情形,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工作以后好像从来没有那么穷过。大学毕业后,从来不求人的老妈为了我的工作问题去拜托以前的老领导,人家已经退居二线,一时半会儿也没有特别好的安排。那时候西安高新区初具规模,看到报纸上有一家电信公司的招聘广告,我去试试。面试后通过了简单的笔试,我顺利成为公司移动部的一员。所谓移动部就是现在大家习以为常的移动电话,可那时候,这还是刚起步,别说手机了,我连传呼机都没有。公司的主营业务是通讯基站的架设和移动网络的优化,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公司出差锻炼两年,有了经验后就直接跳槽到了深圳华为。我在移动部做业务秘书,主要工作就是负责出差人员差旅费的报销和本部门业绩统计。一年后,老总亲自发话将我调到了财务部。公司活动挺丰富的,有旅游,有年会,有拓展,还为我提供了几次崭露头角的好机会,在公司年会表演节目、做主持人;跟同事一起参加局里组织的知识竞赛;懵里懵懂地被选为职工代表,等等。要不是过来深圳,2000年的时候就有机会去台湾参加活动观光旅游。刚开始每月工资800元,自我感觉良好,因为父母不找我要钱,我也不用交房租水电伙食费,又不是特别能花钱的主,所以从没有感觉到对金钱的迫切需求。到深圳后也是这样,工作是熟人安排的,一干就是好多年。房子呢,先是免费住在老公单位的宿舍里,后来不能住了,就直接买了房。那宿舍所在的小区临近华强北最繁华的地带,关键是周围好几所名校,要是知道若干年后你得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去上那些学校,我们买房时真不应该离开那块地方。后悔不迭啊,谁叫咱没那眼光呢。那时的房价不像现在这么离谱,动辄成百上千万,自己出点,家里借点,银行贷点,绝不至于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我们从来不像那些辛苦打拼的人一样,到处找工作,四处看房子。从好处说,一切顺利。从坏处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所以读到小说里杜男男与佳佳刚到北京发展时那窘迫的惨状,一方面心疼,一方面也有小小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