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少年时代》

标签:
杂谈读书教育 |
分类: 读书笔记 |
作者:林清玄
节选自《林清玄散文精选-清欢卷》
这学期子健班里要求共读的名著里包括林清玄、朱自清等作家的散文,老公在图书馆网站上分别给他借了一本。他因为比较熟悉朱自清先生那篇著名的《匆匆》,老师又要求背诵,所以他先看起了那一本。我则翻开了林清玄这一本,本意是想用这些小清新的散文把自己从颇显沉重的家庭教育问题中解脱出来。没想到读着读着令我深有感触的仍然是有关教育的文章,因为在这本清欢卷里专门有一集,讲述的是《我的少年时代》。
如果不读这些文章,我绝对不会知道大作家林清玄先生在高中时代可是个十足的“差生”呐,高二第一学期的考试成绩,除了一门课之外全部不及格!那唯一及格的科目是美术。
您可能要问了,为什么呢?他是不爱读书学习的人吗?错了,他非常爱读书。他是太爱读书了,曾经打算将学校图书馆里的书从头到尾全部读一遍。不止学校里的这些书,他还在外面借了许多书。不止读,他还抄,那段时间抄了很多三十年代的著作。这么一说,您大概可以明白他为什么会成绩不好了。他的课余时间几乎全部用来读书了,只不过是“课外书”,哪还有功夫去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来应付考试啊。因为成绩不好,他会被老师看不起,因为很小的事都会被老师责骂,也不让他住在学生宿舍里,怕他影响别的孩子。林清玄不服气,有时候会反驳老师,更加引起了老师的反感,到高二时他已经被记两大过两小过,甚至留校察看,怎一个惨字了得!
那么他是如何成长为一个大作家的呢?
首先,他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意志。他之所以这么爱读书,就是因为他早已立志将来要做丰富人们心灵的工作,高二时确定要成为一名作家,要为底层贫困的人们发声,还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是没有人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才能成为一名作家,他无师自通地认为一要多读书,二要多思考。于是他除了花大量时间阅读之外,还会独自跑到海边去思考,这些行为令他在老师和同学中间显得那么另类。
其次,遇到伯乐。正当他混得很惨,以致于想要退学或转学之际,碰到了一位很好的语文老师兼导师,是从北大毕业并且热衷于教书的一位老先生,从公立学校退休后又到私立学校来教书。他不但没有看不起林清玄,反而对他很好,听说了林清玄的理想后,吓了一跳,因为他从教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听到有学生想当作家的,于是鼓励林清玄开始写作。那时候每天写一两千字的文章,陆续投稿并且发表在诸如“联合报”这样有名的报纸上,让林清玄渐渐有了名气,也经常代表学校去参加作文比赛,每次都得奖。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对他刮目相看,连校长都知道他了,劝他不必浪费稿费报名高考(反正是肯定考不上的),还不如请同学吃西瓜。
第三,父母的宽容和教育。林清玄的父母是地道的穷苦农民,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这么努力读书却考试不及格,不是骂他不成器,而是觉得他很可怜,也不忍心责备他。第一次高考失利后,林清玄打定主意回去当农民,同时继续自己的写作事业。可对于朴实的父母来说,坐在家里写字就能换来金钱是一件非常不靠谱也不可信的事。父亲卖掉了一块地,从并不宽裕地家庭开支里挤出来三万块交给他,让他用这些钱去台北学习和生活。林清玄经过深思熟虑后并没有去台北补习,而是用一年的时间来了个“环岛游”,当然他绝不是去舒舒服服地观光旅游,而是在每个地方生活一段时间,住便宜的旅馆,打打零工,目的是观察那里的风土人情。这一年的收获很大,因为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既开阔了眼界,又丰富了人生,为他今后的写作生涯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
林清玄的父母出生在日据时代的台湾乡村,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能吃饱肚子已经很不容易了,大多数人是文盲,遑论教育。在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他们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是他们淳朴善良的本性,勤劳乐观的生活,让孩子们自然地长大,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禅宗里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林清玄父亲也常说,“一天不种作,端饭碗时应知见笑。”家里有耕地和林场,还养了两千多只来亨鸡,一大家子几十口人住在一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林清玄在六岁时开始担任的第一份工作是捡鸡蛋和喂鸡。每天凌晨四点被母亲叫起来拌饲料,拎到养鸡场去喂,然后捡鸡蛋。傍晚还要再喂一次。劳作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劳作的习惯使他养成了认真负责的习惯,也有了更多的耐心和毅力。所以当他看到现在学校里只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能不焦心和忧虑吗?
升学主义的教育,使现代的家长和孩子都只好心无旁骛,升学,使家长在家里不敢叫孩子做任何事,升学,也使孩子在家里什么事都不用做。孩子唯一的职责是“把书读好”,而读好书唯一的证据就是“考试得高分”,如果考试考坏了,表示书没有读好,则家长与子女都不快活,两者同时处在强大的压力里面。只要读好书什么事都不用做、不必操心的孩子,是不是算得到了好的教育呢?我认识许多大学生,读到大学了,不会煎荷包蛋、不曾洗过一只碗的女生比比皆是;而不会换电灯泡和修理保险丝的男生也比比皆是。这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天之骄子”,他们得到了什么教育呢?
为了使孩子升学,我们几乎忽视了一切人格与生命的养成,在学校里,学生不要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公民与道德;在家里,孩子不用劳动
、不必做家事、没有帮助父母的观念。他们只要安心准备联考要考的功课,只要会做选择题与是非题就好了,这样的教育光是想起来就多么令人忧心!
父母还教会他们懂得珍惜和尊重。珍惜事物更珍惜人,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因为生长在农村,对一切东西的使用都是小心翼翼的,即使是一个牛粪都要珍惜。当他和哥哥嘲笑卖豆花的人打翻了摊子,又捂着口鼻躲避挑粪者时,父亲说“每个人与工作都是应该尊重的,永远不要在挑粪的人面前转过头去。”家里的田地和林场都是靠天吃饭的,如果碰到虫害或风灾,收成难免受到影响。当他们亲眼看到因为受灾而损失惨重的景象,因为收成不好而必须出去躲债的父母,他们便深深体会到农人的不易,小小的年纪就可以抑制住自己的欲望,在毫无奢求的生活中培养出一种贫贱不能移的自尊。这些事都对他将来的写作和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不过分追求物质的享受,依靠心灵的力量,在平常的生活条件中依然能活得坦然而自在。
后一篇:2018春游昆明——云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