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的100个地方》
标签:
读书旅游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亲历者》编辑部 编著 360°全景旅行第二版
大部头的历史著作向来让我望而生畏,大概是给学生时代的历史教科书整怕了,我从来就没记住什么年代有什么历史人物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要是让我自己看,恐怕很久都看不完,甚至根本不会开始。前一阵儿一直在喜马拉雅上面听《明朝那些事儿》,每天在干活或者锻炼时听听别人讲故事,不知不觉就听完了这部大作,头一回觉得历史怎么那么吸引人,太不可思议了。听完故事最大的感慨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皇上这工作不好做呐,为了守护这个至高无上的职业,要么是劳模成天累得要死要活,要么是惊弓之鸟成天担惊受怕。那些大臣呢,大部分人也都是为了“权力”在斗争,无论是在后世被称为民族英雄的或者被称为改革先锋的亦或是那些祸国殃民的,区别只在于有些人得到权力是为了大多数人谋利益,而有些人只是为了他自己。好不容易出来个海瑞,却颠覆了我们以前的认知,他的清正廉明只能代表他是一个懂得自律的好人,但绝不能说明他是一个好官。
但这些绝不是书中的全部内容,比如最后讲到的这个人,徐霞客,就是个例外。徐霞客的祖上因为高考作弊被剥夺了考试资格(同时被拉下水的还有鼎鼎大名的风流才子唐伯虎),从此后对子孙的教育就是远离科举和官场。虽然徐霞客从小饱读诗书,但对功名利禄却不感兴趣,反而热衷于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从22岁正式出游,到56岁去世,30多年间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现在的名山大川过去的穷乡僻壤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他被誉为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这当然是后人对他的赞誉,可在当时,他是绝对的另类,甚至被人当作傻瓜也不一定。
首先,从礼教来说“父母在,不远游。”他的父亲在他19岁时去世,但是家中仍有老母。母亲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他的行为,但用自己的豁达无条件支持了儿子的决定,鼓励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徐霞客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路上,只有过年时回去探望母亲,这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大多数父母来说恐怕也是难以接受的。
其次,他不富有。用现在的话说他是绝对的穷游。我们出门旅行有飞机、有高铁、有轮船,最次也有汽车,就这还嫌不够方便快捷,还要吐槽食宿问题。要知道徐霞客当年去的那些地方可都是人迹罕至的啊,出游基本靠腿,吃的是干粮,喝的是山泉,住的是野外,条件之艰苦恐怕会让绝大部分装备精良自称为“驴友”的人汗颜。
第三,他不为名利。所谓的《徐霞客游记》不是他在世时的著作,而是后人根据他遗留下来的手稿整理成书的,手稿还丢失了大部分,他在最初游历的20多年间甚至并没有记录多少东西。这就说明他绝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多闻或者与众不同来记录自己的发现,以期求得名誉地位或金银财宝的利益。那些对地理、人文研究方面的贡献,相信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顺道取得的成就。
那么,问题来了,他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这样矢志不移,几十年如一日的外出游历,风餐露宿,甚至面临断粮、遭遇劫匪这种种磨难,他是凭借什么力量坚持下去的呢?我知道这是他的兴趣,可是兴趣竟然有这么大的能量吗,我很疑惑,他有没有怀疑过自己的人生呢?直到看到这样一篇短文,我觉得可以理解了。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他“悟”了,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他“觉醒”了,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他“知道自己要什么”。这句话出现在我最近看的一本书里,周国平先生的《人生不较劲》,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一个人在世上生活,必须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你明确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内心就会宁静,行动就会从容。相反,一个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的人,必定永远焦躁和拧巴,永远不会满意。徐霞客之所以能如此淡定从容地云游四方,就是明确地知道自己内心的想法,并坚定不移地按照这想法去实施。不论在别人眼里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我相信在他的心里有着无比充实的幸福感。
在《明朝那些事儿》里作者还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和尚邀请徐霞客带路去远方的寺庙朝拜,可是在途中和尚不幸病故了,尽管路途遥远,尽管徐霞客已经去过一次那里,周围的人都劝说他返回,徐霞客还是毅然带着和尚的骨灰完成了这次旅行。从这个故事里,我能想到的只有一个词,一诺千金。
中国最美的地方岂止100个,知道了徐霞客的故事,下一次,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踏上远方的旅途呢?
前一篇:子健的话和字
后一篇:深圳——第19届市花展(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