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 读书与做人》

标签:
读书教育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作者:季羡林
这本书是子健向老师借的,我先拿来读读。
本书分为两部分,分别是读书和做人。“读书”部分,是先生回忆读书时代的往事,还有他的翻译作品的解说,为一些书、论文或词典写的序等等。“做人”部分,是先生谈论诸如人生、成功、压力、朋友等等话题的文章。
以前虽然听过季羡林先生的名字,说实话并不十分清楚他到底有哪些作品,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读了这本书方才大概了解,知道先生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大学毕业后回到高中母校教了一年书,然后考上了清华的交换生资格,去德国的哥廷根大学留学。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二年交换生期满后,他没法回国,只得继续留在学校工作学习,在哥廷根大学一呆就是十年。回国后在北大任教。他所学的专业,会让很多人觉得冷僻——梵文、阿拉伯文、吐火星文等等,他主要从事的研究工作,也会让许多人敬而远之——印度佛经和印度文学作品的翻译。仅举一例,《罗摩衍那》,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如果不是这次去泰国旅游回来整理资料时曾看到这个名字,估计这辈子我也不会知道,它的中文版就是由季羡林先生翻译的。
读完这本书,有以下几个感想。
一、读书:
1、谦虚:
先生总是自谦地说,他小时候并不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中学时代学习英文或者努力用功,都只不过是为了高中毕业时能找个铁饭碗。报考邮政所落榜后才考了大学,虽然同时被北大和清华两所优异的大学录取,之所以选择清华大学仍是为了这里有多一些留洋的机会,出国镀金回来后再找个好工作。在清华学习期间,因为旁听到陈寅恪和朱光潜先生的课,才有所触动,直到去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才最终确立了自己学习的方向和研究的目标。学成回国,读书、教学、写作、科研,直到耄耋之年。虽然成绩斐然,但是在他的著作中,绝对不会有高高在上、沾沾自喜的空话、套话,反而总是谦虚地说,在长达六十年的学习和科研活动中,我究竟有些什么经验可谈呢?粗粗一想,好像很多;仔细考虑,无影无踪。总之是卑之无甚高论。不管好坏,鸳鸯我总算绣了一些。至于金针则确乎没有,至多是铜针、铁针而已。
2、勤奋:
先生说,我的经验压缩成两个字是勤奋。再多说两句就是:争分夺秒,念念不忘。
以先生学习语言的经历为例,他告诉我们,学习外语没有捷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中国人做很多事都想找到捷径,读完几本书就觉得自己成功了,学完一门课就觉得自己是专家了,其实不然。即便你是专门学习和从事语言工作的,为了能跟上它日新月异的变化,都需要不断地学习。
但这并不是说学习语言没有方法,中国的教学方式是慢吞吞地循序渐进,学了许多年之后仍不让学生查字典读原版。大多数人往往是学了十年之久的英文照样听不懂、说不出。英文原版书更是从来没读过,毕业之后如果用不到英语,立刻就会还给老师了。德国的外语教学与我们正相反,老师一般只教学生字母的发音,然后立刻就让学生开始读原著,学生必须发挥主动性,查字典、做预习,否则你是跟不上这门课的。但是经过这样的摸爬滚打,一个学期就能学到最正宗的语言。季羡林先生自己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学会了俄语、阿拉伯语等,所以回国后提倡这种学外语的方法,文革时还因此罪加一等。
我在好几个节目里都听到过这样的话,老外对我们打招呼的“定式”已经深恶痛绝,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我笑过之后会想,你们反感,我们还委屈呢,为什么?因为我们不会别的呀!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样教的呀!大概意识到了这个弊端,子健的英语老师每学期总是把课本放在最后才学,因为他觉得这些课本编写的很垃圾,课堂上给他们讲解一些课外知识。这样上课看起来挺有趣的,可是为了通过考试,到学期末了就得使劲赶进度,前松后紧,对子健这种不太用功的学生来说,挺痛苦的,他已经多次表示不喜欢英语了。
要我说啊,与其这样学来学去还学不会运用,不如不要费心去编写这些垃圾教材,直接“拿来”国外那些优秀的绘本好了,既有趣又新鲜。程度高一点的可以直接用《哈利波特》这样的优秀畅销书做教材,作者用最简单的语言文字表达出了或幽默或深刻的意思,如果能读懂、读通这样一部书,英语水平绝对会突发猛进。 有一个声音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读过吗?惭愧地说,我也没读过。

3、严谨:
这是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求学的经历,写完博士毕业论文后,为了向教授露一手,他特意写了一篇相当长的“导言”,既能炫学,又能表现文采,写完颇为得意,觉得教授一定会大为欣赏。没想到教授读了“导言”后,在前面画一个前括号,结尾处画一个后括号,笑着对他说,这篇导言统统不要!这里面全是华而不实的空话,一点新东西也没有!别人要攻击你,到处都是暴露点,一点防御也没有!教授的当头棒喝使他受益终生。
讲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德国的教育,他们对论文的要求就是求“新”,论文题目不怕小,就怕不新。另外,德国学者写好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读校样时必定要从头到尾反反复复的仔细核查,包括文字还有大量引用资料的出处,都必须重新检查。他们就是用这种看起来很笨但却是最有效的方法避免出错。这种严谨的态度体现在他们的文学、理论作品中,体现在做工精良的机械制造中,甚至德国足球中。非常不容易,让人肃然起敬。这跟我们的“天下文章一大抄”,“博闻强记”的学习、工作作风有着本质的区别。
4、坚持:
作者在很多篇文章中都有提到他是“望九”“耄耋”之年,却仍然坚持读书、写作,正是“大学问家”的体现。
二、做人:(摘抄)
1、做人与处世: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2、容忍:
人处在家庭和社会中,有时候恐怕需要讲点容忍的。
现在我们中国人的容忍水平,看了真让人气短。在公共汽车上,挤挤碰碰是常见的现象。如果碰了或者踩了别人,连忙说一声:“对不起!”就能够化干戈为玉帛。然而有不少人连“对不起”都不会说了,于是就相吵相骂,甚至于扭打,甚至打得头破血流。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怎么竟变成了这个样子!我在自己心中暗暗祝愿:容忍兮,归来!
3、长寿之道:
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可谓长寿矣。因此经常有人向我询问长寿之道,养生之术。
我敬谨答曰:“养生无术是有术。”
因此,我首创了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名闻全国。
我现在想补充一点,很重要的一点。根据我个人七八十年的经验,一个人决不能让自己的脑筋投闲置散,要经常让脑筋活动着。根据外国一些科学家实验结果,“用脑伤神”的旧说法已经不能成立,应改为“用脑长寿”。人的衰老主要是脑细胞的死亡。中老年人的脑细胞虽然天天死亡,但人一生中所启用的脑细胞只占细胞总量的四分之一,而且在活动的情况下,每天还有新的脑细胞产生。只要脑筋的活动不停止,新生细胞比死亡细胞数目还要多。勤于动脑筋,则能经常保持脑中血液的流通状态,而且能通过脑筋协调控制全身的功能。
我过去经常说:“不要让脑筋闲着。”我就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有人说我“身轻如燕,健步如飞”。这话有点过了头,反正我比同年龄人要好些,这却是真的。原来我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只能算是一种朴素的直觉。现在读报纸,得到了上面认识。在沾沾自喜之余,谨做补充如上。
前一篇:子健的话
后一篇:泰国自由行之从曼谷到清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