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对照记@1963
标签:
杂谈读书旅游 |
分类: 读书笔记 |
作者:杨照(台湾)马家辉(香港)胡洪侠(大陆)
看这书名是不是也同样引起了您的好奇心?《三人行》,难道是三个大男人一起出去旅行的游记吗?呵呵,读了书才知道,是三个大男人没错,是旅行的记录也没错,只不过不是他们三个一起去的,而是他们各自旅行的心得,三个人分别就某一个话题写出一篇文章,本来是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专栏,现在集结成册,出版此书,所以叫“对照记”。1963又是什么呢?原来三个人都是1963年生人。
书中的所有话题都是这三个人策划出来的,也是旅途中的我们会经历到的,比如酒店、比如机场、比如饮食、比如游伴,最想去的地方啊,最难忘的照片啊,最不堪回首的记忆啊,等等,我相信每一个话题对于热爱旅行的人来说都很能产生些许共鸣,都忍不住要回忆起自己的经历,也忍不住要对人诉说一番。读完书意犹未尽,就好像结束了自己的一段旅程,依依不舍。
总的来说,我觉得杨照的文字细腻温柔又博学,马家辉有点神经质也特别搞笑,胡洪侠是谨小慎微中不乏幽默也十分执着,这肯定与他们各自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
节选一个话题的部分文字,与友分享。
你的孩子想要一个人旅行,你会告诉他什么?
山和海都是你一个人的——杨照
回头想,幸运的我可以有花莲作为故乡。花莲、台东是台湾的“后山”,从绝大部分西部平原居住者的角度看去,这些东部城镇远远藏在连绵的高山背后,必须历经辛苦跋涉才到得了,而且那里的生活,必然和“前山”不一样。
寒暑假,我经常离开台北的家,独自留在花莲老家。
在那里,有太多的亲戚,爸爸这边的亲戚、妈妈那边的亲戚,可以照顾我,解决爸妈必须一边忙于生意一边看管我的压力。不过,那么多的亲戚,也就保证了没有任何一个会从早到晚盯着我,虽然住在祖父家里,白天可以自在地出门,游晃在从花莲市区远到鲤鱼潭的庞大地理范围内。我常常一个人。一个人看着我不了解的街道,观察我不了解的大人行为。一个人靠近山或靠近海,在某些神奇的刹那,自信地感觉山、海原来都是我自己一个人的,藏着只对我透露的讯息,我不确知那讯息究竟是什么,甚至不清楚那讯息用什么载体传送,藏在风中云中,还是藏在浪里阳光里,但我就是知道那是我应该要努力去接收解读的,也许不是以现实中的童稚心灵,而是保留着,等待多年之后,一个不一样的我,一颗不一样的心,来予以译码。
那是美好的经验。所以我说我是幸运的。比其他同代同年龄的人更早更明确地体会到什么是孤独,什么是个人,什么是在群体中永远得不到的感受,也是群体——整个世界所有的人所有的权力加在一起——永远夺不走的领悟。那不见得是智能,却一定是力量,不知道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面对哪样的冲突、挫折、困惑、疑沮或悲伤时,一定会需要的力量。
杨照的女儿酷爱音乐,从小学习钢琴、小提琴,厌恶台湾的升学方式,决定到德国的汉诺威专门学音乐,在音乐班开课之前,报名了一个大师班,赫赫有名的大师们耐心地从早到晚聆听孩子们的演奏,并给予指导。还报名了一个音乐营,要独自去意大利参加活动。杨照觉得她小小年纪就能接触到欧洲的艺术世界,生活在自己喜欢的音乐环境中,是非常棒也是值得鼓励的,所以没有什么不舍。只是对她讲了自己小时候的事,一个人在山与海中体会孤独,积蓄力量,是一件很不平凡的事。我想起了在花莲看过的太鲁阁的高山峡谷、清水断崖如翡翠般变幻多姿的水色和七星潭深蓝的大海,经常漫步在那美妙的高山、峡谷和大海边,一定会让人的眼界开阔,思绪如柳絮般飘飞至千里万里。试想,如果他和他的女儿也像我们大部分的孩子一样,成天只为考上一个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而埋头苦读,思维早已僵化,如何能有这样高的艺术成就。
曾经在某些教育文章中看到过一些文字,具体内容记不得了,大意是说一个好的家庭氛围(父母的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比考上一个重点中学更重要,同样,给孩子一定的闲暇、自由,比用无数个培训班填满他的时间更有意义。
能够把我也带上吗?——马家辉
有一天,她对我说,我想一个人去欧洲旅行。
我正在看电视,愣了一下,回过神来,笑着对她说的第一句话是:能不能带我同去?她当然不愿意。
所以我唯一能做(除了付钱!)的事情是,以父之名,送她几句忠告。而既是以父之名,忠告当然亦是由父亲角度出发,提醒她保护自己,以安全为第一要义,在路上要提防扒手小偷骗子坏人之类,若有什么困难,不必犹豫,不必记挂面子,记得立即向父母亲求助,可是,如果没有困难,没啥事,也不必整天打电话回家,哈,让父母亲享受十多天自由时间,也很好。
对了,还有,路途上不必记挂手信问题,不必特别买礼物回家送给父母。出门了,时间都是你的也只是你的,尽情享受自由的日子,人在异乡,最重要的是自在与快乐,这其实亦是在学习,在日后的岁月里,最有价值的,一样,亦是自在与快乐。
马家辉敏感得有些神经质,比如他笃信佛教,每次乘飞机必带心经、金刚经,但是只在飞机起飞、着陆和途中遇到乱流的时候读,为求心安,也为缓解心里的恐惧。他还经常自称“见鬼”,梁文道骂他“胡说八道”。他去了不少地方,但大都是“主流”地区,很少冒险,很少劳累,因为体质受不了,既怕冷也怕热,爬山爬不动,肠胃又敏感。他和妻子飞去澳洲参加女儿的中学毕业典礼,然后三人去美餐一顿,他借着酒劲硬是要十几岁的女儿在大庭广众之下献给他一个吻,在他的坚持下女儿勉为其难,过后他又会发短信道歉。你说这个老爸是不是挺搞笑的!
十八岁的女儿要独自去欧洲旅行,父亲的叮咛简单明了——自在与快乐。
你的“旅行权”,我的“旅行观”——胡洪侠
儿子若选择一个人旅行,追寻“孤游”境界,那真是旅途精彩的开始。
如果我的孩子想要一个人去旅行,我除了给钱之外,想说的话或许只有几句:“去吧去吧,越远越好,路上小心,有事打手机。”我倒是愿意多说几句,可是现在的孩子愿意听你唠叨吗?他们宁可到网上把一切都搞明白。
现在你有旅行权了,可是,“旅行观”又成问题。人为什么需要旅行呢?此道理不明,一个人去旅行和参加旅游团旅游同样无趣。我之所谓旅行观,其实不是我的,是自林语堂书里学来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去北京读书,开始读林氏散文。那时我才知道,我向往的旅行境界是“孤游”。之前我喜读郁达夫的游记,读了林语堂就明白:郁达夫不是孤游啊;他是受铁路公司之托为写文章才上路的啊。林先生说:智慧的人绝不劳碌,过于劳碌的人绝不智慧,善于优游岁月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活在世界上,要睁开眼睛看天体地球的奇妙、宇宙之美。”“我走我的路,一日或二三里或百里,无人干涉,不用计较,莫须商量。或是观草虫,察秋毫,或是看鸟迹,观天象,都听我自由。我行吾素,其中自有乐趣。而且在这种寂寞的孤游中,是容易认识自己及认识宇宙与人生的。”
读到“智慧的人绝不劳碌”那几句时,我哈哈大笑,赶紧跟老公分享,我说,按林先生的说法,我是有智慧的人。老公无奈地笑笑,夸我聪明。
胡洪侠小时候绝对没有“旅行权”,别说是农村户口的人了,城市里应该也是如此吧。哪像现在的孩子,周游中国甚至游遍天下都是轻轻松松的事,只要他们有此愿望,父母必当竭尽所能。前一阵子,童童学校放春假,尽管只有五天时间,她还是跟同学自由行去了马拉西亚和新加坡。老妈说,现在的孩子真不得了,还没挣钱就去这去那。我心想,这多好啊,一方面他们眼界开阔了,体验了许多窝在家里绝不可能见到的风土人情。尤其是自由行,从计划到出游,桩桩件件都要自己操心,很锻炼人。另一方面,等工作后,他们恐怕就没那么多时间出去玩了。
而且,像胡洪侠说的那样,很多时候父母讲再多都没用,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子健才11岁,我有时看不惯他的某些行为,好好跟他讲道理,他已经会不耐烦。心情好时就回答,不傻,不笨!心情不好时就回答,知道了知道了。心情更糟时就回答,我都说知道了,你怎么还说!唉,就当他是个独立自主的孩子吧,撞上南墙头破血流,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后一篇:泰国自由行之曼谷——大皇宫(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