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苦修者的圣地》

(2016-05-15 06:00:36)
标签:

读书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作者:温普林,江湖人称温老大。

想去西藏又有点不敢去的朋友,或许像我一样是因为对那个地方有恐惧。这种恐惧一方面来自对高海拔地区的望而生畏,另一方面是对信仰的心生敬畏。

这本书准确地说不是游记,而是作者在西藏流浪多年对那里的人和事的记录,照片大多是黑白的,跟我们平时看到的大片截然不同,也跟我想象中的西藏相去甚远,没有风景,没有磕长头的人们,有的只是极为朴素的画面。但是通过读这本书,至少让我对有关高海拔和信仰的事有了一点具象的感觉。

首先说海拔。作者兄弟二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就开始在西藏流浪了,对我们来说那么可怕那么遥不可及的青藏高原,对他们来说却如履平地,人家压根没提高原反应之类的话。他们像藏民一样生活,有时身无分文,逮住机会就“蹭吃蹭喝蹭洗澡”,有时呼朋唤友,碰到了有趣的人说走就走,有时招呼也不打一个就单独行动了,却又能奇妙地在某地相遇。有一次弟弟自己去爬珠峰,说没什么感觉,突突突就爬到了6000多米的地方,要不是迷路了,要不是没有向导,要不是快雪崩了,相信他肯定能永攀高峰。就像那些为中外登山队员背东西的夏尔巴人一样,登顶算什么,那都不是事儿!

再来说信仰。这本书是作者《风马旗系列》之一,主要讲他们四上青朴的经历。我由此知道了一个新地名,青朴山,也知道了这地方其实对西藏或者说藏传佛教意义重大,稍感兴趣的人也许都知道,因为莲花生大师。他被尊称为藏传佛教始祖,是他将佛教密宗传入西藏,并与另一位印度僧人共同创建了西藏第一座佛教寺庙桑耶寺。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的桑耶寺就建在青朴山上。青朴山坐落在雅鲁藏布江畔,山上有许多慕名前来苦修的人,有老人有小孩有男人有女人,不对,对于出家人来说,无所谓男女老少,都是僧人。

这些僧人和阿尼住在用石头搭建或是凿出来的洞穴里,如果修炼到了一定层次,禁止说话,每天只吃一顿饭。以前读《藏地密码》时曾看到有苦修者用鞭挞、锥刺的方法来惩罚自己,青朴山上的僧尼没那么离谱,每天除了解决肚子问题,绝大部分时间就是念经。不过,他们的食物是极其匮乏的,有些来自朝佛者的施舍,有些来自亲朋友人的供养,断粮时就下山去化缘。

这些苦修者来自川藏各地,他们来此修行的原因不一样,有的是家里送来的,有的是随家人来此朝拜顿悟后自愿留下的,有的人是觉得自己干不动活了也不想去其他地方,于是选择这个清静之地打坐念经以此终老,还有的是为情所困,双双厌世后出家,出家后又在一起修行。他们的家庭条件不一样,有的家里富裕一点,定期会送来粮食和钱,有的家庭条件差,只能靠施舍和化缘。他们的文化层次也不一样,有的文化程度高一点,循序渐进地研读佛经,有的文化程度低,甚至藏文都不认识,每天念的就是家人口口相传的简单经文。唯一相同的事,就是被我们称作信仰的东西,他们都信佛都不怕死,都相信修行能带来好的结果,于是几年几十年如一日的在洞穴里打坐念经朝佛。他们亲眼所见亲耳听闻那么多高僧大德的事迹,足以作为他们的榜样和努力修行的动力。你可以不相信,因为那是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里的人无法相信的事,也是用科学知识无法解释的事,但他们相信,不但相信而且崇拜,所以学习并身体力行。

边读书边想,高海拔也许被我们想得太严重了,放宽心慢慢调整,一定会适应。信仰呢,没那么神奇和可怕,也许仅仅就是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而已,就像我们追求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幸福一样简单明确。
 
《苦修者的圣地》

《苦修者的圣地》

《苦修者的圣地》

《苦修者的圣地》

《苦修者的圣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子健的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