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

标签:
读书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作者:阎真
小说以父亲的去世开头,就在接到儿子的北京中医学院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父亲摔倒了,突发脑溢血死亡。死前仰面大笑,吼了一句“苍天有眼,公正在时间的路口等待!”父亲原是县中医院的医生,文革中被划为右派,被赶到了山村里,十年来一直在此行医,活人无数。父亲在世时常说,“做个好人真的合算,是最合算的。”死后,乡亲们自发为他送葬,让做儿子的池大为深受感动,也似乎更懂得了父亲做人的道理。
看了开头,我原本以为小说是讲父亲的事,其实不然,正文从池大为到北京上学以后开始,主要内容是工作以后在官场发生的事,类似《国画》那种。在我刚开始看的时候,老妈又忍不住给我剧透,
说这本书不好看,不是说他写得不好,而是他在教人学坏,怎么去讨好领导,怎么去以权谋私。尽管我还没看书,但我也知道她的认识不对,反驳道,这不是教人学坏,而是说现实如此,让你擦亮眼睛去甄别。

与《国画》不同的是,刚开始的池大为仍以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要求自己,并不一门心思去钻营为官之道。如果他仅仅是想有个好的生活环境,大学期间就可以做到,因为那时有个女同学喜欢上了他,女同学的父亲是军级干部,家庭条件相当好。开始他当然是受宠若惊,相处过程中越来越觉得两人不合适,他不想放弃自己的原则事事去迁就女同学,放弃了这个在别人看来是那么好的条件。大学毕业后顺利考上研究生,有个留校的好机会,前提是某教授的女儿看中了他。如果他稍稍懂得变通之法,哪怕不喜欢那个女孩,也可以先把就业问题搞定。结果他直愣愣的拒绝,硬是把大好机会拱手让人。
毕业后自愿回到省中医学院,卫生厅马厅长说他是难得的人才,让他留在了省卫生厅工作。积极性很快就被打击了,只因正直、只因畅所欲言,他被贬到了卫生厅的犄角旮旯,在中医协会无人问津,无事可做,倒是好好看了几年书写了几篇论文。
第一个转折点是在有了孩子之后,俗话说“无欲则刚”,单身时,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结婚后,妻子董柳尽管上下班要跑两个小时通勤,也没有丝毫怨言。可是,有孩子就不一样了。先是怀孕时挤公交车摔了一跤,差点把孩子挤没了,想让组织照顾一下,根本无人理会。然后是要生产了,为了住院押金和报销的问题左右为难。再然后是房子问题,儿子出生了,把外婆接来照顾小孩,三代同堂的日子除了拥挤就是尴尬。最后一根压死大象的稻草是儿子被开水烫伤了,无权无势无钱的他,走投无路,几次想给人下跪,却换不来医生的同情和救治,丁小槐的一句话就解决了问题。孩子再大一点,面临上幼儿园上学的问题。妻子自从生了孩子后,像变了个人一样,以前可以做到无欲无求,什么苦都能吃什么难都能咽,但现在有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都要最好的,别人有的我也要有,一定不比别人差。所有这些困难摆在眼前,让池大为不得不反思自己从前的生活,否定那些相当于否定并抛弃了他整个人,甚至是父亲流在身体里的血液,不能不说是痛苦的,但是在如此现实的世界中,想做一个理想主义的人,也令他不堪折磨。这一段时间的他就生活在纠结之中,既向往生活在圈子之中权利之内,又蔑视那些为了一己之私对领导无所不用其极的马屁精们。
第二个转折点是马厅长的小孙女生病了需要输液,哭闹不止,省医院接连两个护士都没扎成功,小孩哭得更凶,大人也不停抱怨。原本处在池大为对立面的丁小槐,这时候鬼使神差想到了池大为的妻子是护士,扎针技术高超,号称“董一针”,情急之下就把他们给叫来了。如果他知道这是池大为此后平步青云的起点,断然不会做这样的事,肠子都要悔青了。董柳顺利给孩子扎上了针,马厅长夫人非常感激,让他们有了机会接触并渐渐走近那个圈子。都不用他们自己说,人家主动提出来,为董柳调动了工作。对平民百姓难如登天的事,对那个“份儿”上的人易如反掌。好事接二连三,职位有了、职称有了、房子有了,池大为如鱼得水。全部心思都用来讨好那一个有绝对话语权的人——马厅长,因为他知道没有马厅长就没有他的一切。
马厅长到年龄要退休了,池大为谨慎地夹起尾巴做人,得到马厅长的推荐当上厅长之后,他却绝不甘心只做一个傀儡。想要大力改革不正之风,可惜处在那个位置上的人也身不由己,想要轰轰烈烈地开展反腐倡廉,就要触动大多数人也包括自己的利益,轻而易举就能拿到的钱,想要摆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古人总结得多好。我想到了他们可爱的儿子,也许有那么一天,父母会说“我们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可怜的孩子,要肩负着怎样的重担。
前一篇:子健的话
后一篇:昆明——大观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