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春天》

标签:
杂谈读书 |
分类: 读书笔记 |
我们家最穷的时候是我姐出生的年月,经常听老爸讲那过去的故事,那时候他住在单身宿舍,还是集体户口,老妈是在沈阳工作。那个年代两地分居的家庭应该不少见,可这要生孩子了怎么办呢,要什么没什么,十分窘迫。我的姥姥和大姨从老家过来帮忙,集体宿舍中的其他人为了照顾这一家老小,主动搬走了,解决了住的问题。可吃什么呢?除了小孩不用他管,其余几个人的伙食都得老爸负责,又苦又累。为了给产妇增加营养,还要想办法去附近的农村买一点鸡蛋回来。没有户口,没有粮本,没有煤本,整个社会也是物质贫乏,很多东西有钱都买不到,何况没钱,度日如年的感觉啊。好不容易过了满月,姥姥和大姨带着我姐回了老家,老妈回沈阳工作,老爸才算能喘口气。每次说起这些他都不胜唏嘘,我们这些听众只有默默点头的份儿,毕竟不是亲身经历。等我出生时条件好了一点,至少单位给分了房子,老妈也对调到西安了。当然还是缺吃少喝的年代,可能是两个女孩吃不了多少,我们甚至还有余粮去跟别人换细粮,所以印象中没有挨饿的时候。
为什么说这些呢?因为读到这本萧红散文集时,前一部分几乎每篇都在说“饿”,还有“冷”,真正是饥寒交迫。她跟郎华同居在简陋的小旅店房间里,没有钱,租不起铺盖,光板床上铺张草席睡。没有厚衣服,要不然也是进了当铺换来一元钱买些吃的东西。没有生活用品,用一只脸盆来喝水。郎华出去谋生的时候,她就在又冷又饿的等待中度过。想起去年看了一半的电影《黄金时代》,那时候没读到这本散文,有关萧红的一切都未知,觉得电影很没意思,现在读着书却渐渐想起了电影画面,原来它拍的是那么真实,跟散文里提到的情景一模一样。于是重新下载了电影来看,179分钟的片子,萧红短短31年的人生浓缩在这里,汤唯饰演的萧红,不张扬不做作,把一个柔弱又坚强,一生都渴望和憧憬爱与关怀,总是用感情和才气写作的女人,表现得淋漓尽致。电影里的许广平说,谁都经历过冷和饿,却只有她写得这么让人有切肤之痛。电影里的丁玲曾预言,她不可能长命,谁也没想到她年纪轻轻就死于肺结核。
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的地主家庭,这本散文中没有提到她为什么脱离家庭,只是说在母亲和祖父相继离世后,在严厉苛刻的父亲那里感受不到爱,二十岁时离开了家。电影里说是因为婚姻,父亲包办的婚姻她不喜欢,跟自己爱着的表哥逃到了京城,结果几个月后表哥迫于家庭压力抛下她走了。她转而投奔被她悔婚的汪先生,两人同居了几个月,坐吃山空,然后这个人也消失不见了,那时她已身怀六甲。因为欠旅店六百元巨款,身无分文的她被困在旅店中,万般无奈下写信给报社请求帮助。报社的人也不是富翁,心有余而力不足。三郎(萧军)代表报社去看望她,被她的才华吸引,爱上了她。现在知道了,散文中的“郎华”就是指萧军。为了生活,萧军去当家庭教师,教小孩子读书和武术,也教成人读书。每天很忙也赚不到什么钱,仍要到处借钱,能借到的也就是几角钱,入不敷出。偶然一次朋友给了他们一张十元的钞票,顿时有了底气,整个世界都变好了。
散文里也没有提到两人的感情有问题,最后又是怎么分手的,只说孤单,有一个人躺在身边仍是觉得孤单,往往男人一定会认为这个女人矫情吧。想来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心灵又得不到慰藉,所以矛盾重重。两人的文章也常常被朋友拿来比较,大家都说萧红比萧军更有才气。男人不但出轨,还动手打女人,所以萧红才会说她虽然一直爱萧军,但是做他的妻子太辛苦了吧。她的苦闷无处发泄,久而久之肯定是积郁成疾了啊!这哪里是黄金时代,根本就是个苦难的时代嘛。所以老一辈的人会更喜欢如今的社会,有对比才会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