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

标签:
育儿读书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作者:林语堂
去东北旅游带上了这本《京华烟云》,买了好多年了,一直也没看,直到坐在从牡丹江到长春的火车上,那个长达十一小时的旅途,再没有比看书能更好的打发时间了。
翻开之后就被吸引了,真的很好看。有人把它比作近代版的《红楼梦》,这个太高深了,我可没有能力去比较,只觉得其中一个人物红玉像极了林黛玉,一样的体弱多病,一样的才貌双全,也是一样的红颜薄命。作者的女儿回忆说,父亲在写红玉之死时,泪流满面,我因为有了先见之明,反而没那么难过,这是她的宿命吧。
故事的开始是逃难,结束也是在逃难。开始时的乱是义和团搞出来的,姚家是大富商,为避战乱准备从北京迁回到老家杭州,路上把女儿木兰给丢了。木兰被红灯照的人捡到,准备卖给有钱人。正巧遇到京官曾先生一家回故里山东泰安,看到了姚家在茶馆留下的寻找木兰的消息,费心打听到了她的所在,救了木兰。两家因为这件事结缘,关系密切。
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姚家这对姐妹花了,木兰和莫愁。她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但是女孩子应该具有的美德她们一个都不少,除了不干粗活,她们的事情都要自己学着做。父亲姚思安因为接受了一些开放的观念,对她们是宽容的,不让她们缠脚就是个例子,还教给她们许多知识。母亲认为她们终究要嫁到别人家,所以不能依赖出生的环境,得让她们学会世俗的道理。所以,她们家境好,人既聪明美丽,又通情达理,怎能让人不喜欢!木兰和莫愁又有些不同,木兰更聪明更灵活,荪亚在婚后也常叫她“妙想家”。莫愁则更沉稳更注重实际,立夫说她是像郑板桥一样的由聪明变得“糊涂”了。
他们的哥哥体仁就被教坏了,他小时候母亲认为应该让儿子享受生活,所以对他的种种劣迹不加干涉,父亲认为自己年轻时也曾荒唐度日,疏于管教,这就让他养成了放纵的习惯,长大后想管已经管不住。
反观我们的生活,这样一句话一点也不陌生,“什么都不用你做,你只要把功课做好就行了”,这样我们真的就什么都不会做了。暑假带着姐姐的女儿一起外出游玩,姥姥说跟她住了几天都烦死她了,为什么呢?姐姐是个勤快人,基本上是独自带大了这个孩子,除了上班,全部身心都扑在孩子身上。四五岁时就带着她去上各种课外班,钢琴、画画、小主持人等等,却没有教她做事。不是说她坏,只是作为一个女孩子最起码的家务她都不会干。19岁的大姑娘了,洗完澡之后,自己的小内裤就丢在洗手盆里,从来不会主动洗。在这个小区里生活的时间总比我们长吧,可她连超市、药店在哪都不知道,你批评她时,她理直气壮地说,我回来就是在家待着。对了,在家干啥呢,玩手机游戏,看电视,看书。这一点真还不如子健了,九岁的子健经常主动要求下楼买水果。我们只要给他钱,十斤重的西瓜也能提回来。对于他来说,可能是好玩或者逞能,但至少他不会抗拒做事。
这样的她还总是梦想着出国留学,跟她妈妈说她哪个同学哪个朋友都出国了。我很现实地告诉她,要么人家不差钱,要么人家有本事。咱家没钱,你只能靠自己。退一万步说,就算把你送出去了,生活都不能自理,你出去学啥啊?当老妈抱怨她不懂事时,我赶紧说,是呀,教育孩子就是这样,你给他机会,他才能学会做。勤快的父母看似是对孩子的爱,实则真是害了他啊。是什么出了差错,古老的生活真的不如现代社会吗?如果不管贫富,我们在教育孩子时都是以教养为重,不是成绩第一,这个社会会不会进步?
曾太太和姚太太最大的不同是曾太太的智慧过人。就拿纳妾这一点来说,她主动将自己的丫鬟桂姐嫁给了曾先生做妾,既获得了桂姐永远的尊重,维持了自己的地位,又能让曾先生满意。而姚太太呢,当得知体仁喜欢上了他的丫鬟银屏之后,她只想不择手段地拆散他们。不顾与体仁的约定,趁他不在家时赶走了银屏。这也是变相地赶走了自己的儿子,银屏与华太太联手,将体仁缠得死死的,直到两年后孙子都生下来了,姚太太还不肯原谅,硬是将孙子抢走,逼死了银屏,自己的后半生也活得很不幸。
说到治家和驭夫,木兰也是相当地聪明。按理说娶了木兰这样美又富有情趣的人,荪亚应该不寂寞了。可当他们迁居至杭州后,木兰以为自己要做完全的家庭主妇,穿衣打扮变得朴实无华,又专心研究吃的东西,看起来与一般家庭的农妇没什么区别,荪亚就有点耐不住寂寞了。认识了艺专时髦的曹小姐,立刻就爱上了她。木兰发觉了他的异样后,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也没有凄惨地认为他薄情寡幸,而是私下里去找曹小姐,告知实情,还宽容大度地让她做出选择。原来曹小姐并不知道荪亚已经结婚,看到雍容华贵谈吐不俗的木兰后,当即决定离开荪亚。当荪亚清醒过来后,木兰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重新经营起了她的婚姻。看韩剧有时会看到,妻子每天都早早地起床梳妆打扮,从来不让丈夫看到自己不化妆的样子。跟人家比起来,我们见到的更多的是邋里邋遢的妻子吧,我就是其中一个,呵呵。
上部是恬淡的,有许多这样描写北京城内丰富的生活,让人心生向往。不过,如果林老先生看到现在的雾霾之都或者长城之上人头汹涌的样子,还会喜欢这座城吗?
小说时常穿插着作者这样的论述,不仅让你融于故事之中,好像又从那里跳了出来,冷眼看世界。这是在长篇巨著中难得看到的吧,让我感觉很新鲜。
姚先生虽是大富翁,却信奉庄子的道家思想,以六十岁的高龄外出云游,为的是修道——寻找自己。
故事结束时是在跟小日本打仗了。姚先生临终前曾跟木兰说,这场战争势在必行,你问曼娘,曼娘如果说打,中国就一定会胜利。木兰问了曼娘,曼娘说一定要打!姚先生像能预知未来的神仙一样,我想其实他只是看透了吧,如果连深居简出的曼娘都说要打仗,说明中国的老百姓已经忍无可忍。可怜的曼娘,已经五十岁了,从来没有被男人看过的身子,在上吊自杀后还被鬼子剥了裤子戏弄,如果她泉下有知,可能还会再死好几次。
逃难,从杭州到内地,木兰又一次觉醒,这次是忘了自己,做了真正的普通老百姓,也尽自己的力量去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