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鹿原》

标签:
白鹿原琴断口陕西作家群寻根文学见物不见人和见事不见 |
分类: 闲话闲说 |

封面·东方山下梨花峪
很长时间不读国内作家的小说。我正式购买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贾平凹的《废都》,这已经是20年前的事情了。所谓正式购买,是排除了在旧书店淘书所得到的小说,这类小说,说起来那就太多,包括浩然的《艳阳天》,梁斌的《红旗谱》系列,冯德英的《苦菜花》系列,以及1960年代的很多长篇小说。旧书大约三元钱、五元钱一本,买的不是书,而是一种心情。
有一段时间,本地中商平价超市用3元钱一本的价格出售过刊,其中亦有不少的文学期刊,我买了不少,估计这家超市的文学过刊,大多是我给买没了的,现在你到中商平价去,也看不到多少了。通过这种方式,我算是走马观花地了解了近10年来大陆作家创作的基本状态。这些小说看了便忘,基本上没留下深刻的印象。唯一有一部中篇小说让我觉得很不错,那就是《琴断口》。琴断口是武汉的一个地名,或许是因为这个地名的缘故我喜欢它也有可能。
《琴断口》延续了这位作家另外一篇著名的小说《风景》新写实主义的风格,写的也是死亡对于生存着的人的内心影响,只不过,我更喜欢《风景》那种比较魔幻、比较超脱的描述与寓意,《琴断口》太落实了一点。而且,这篇小说也有点落入2000年到2010年代小说写作的窠臼,在故事的叙说中,交织了一些关于男女私生活方面的直接的描述。当然,我并不反对这种描写,但认为,直击人心描述的并不仅仅限于这一层生理或者心理揭示,我们还有更多更好的手段。采用这样的写作方式,我认为会给人以投机取巧,走捷径的感觉。
之所以这么说,也和我阅读《白鹿原》得到的感想有关。新时期小说,陕军三员大将仅剩贾平凹其一,说起小说内容,我个人的看法,可能路遥要干净一些。也许干净这个说法并不妥当,我的意思说,路遥的小说,比较避讳情色的情节。而贾平凹从《鸡窝洼人家》开始,就很沉迷于类似的桥段,至于一发不可收拾,到了《废都》,最后不得不在小说中口口口口了很多地方。
假如你从《废都》直接跳到《白鹿原》,或者说,你读了贾平凹再读陈忠实,就会觉得陕西人与我们内陆一带的人,尤其是江南一带的人仿佛不是同种同源,特别是陕西的女人,她们对于肉欲的渴望,那种来自于生命内心的需求,是那样的强烈而不可遏止。当然,这种事对于大多数阅读者而言,没法得到证实,它不像江南人吃鱼,今天可以吃鳜鱼,明天可以吃鲈鱼、武昌鱼,来比较它们之间的口味的不同。至少对我而言,个体经验相当匮乏,缺乏指导意义,所以,小说中描写的事情,我认为也许是不可信的。
这个也不重要,因为它仅仅只是一个很私密的话题,可能真是这样的呢?你不能用自己的经验来证实它的不存在。重要的是,一个作家,他采用什么手法,描写什么对象,才能得到读者的喜欢。我是最近才读到这部小说的,而且还是微信读书频道上的网络版。打开一看,就觉得带上了浓厚的寻根文学的色彩。寻根文学是个很老的言说,甚至我们在从前的“山药蛋派”、“白洋淀派”上都可以寻找到它们的身影。新时期以后,伤痕文学我们就不说了,不少反思文学的作品,你都可以把它看成是寻根文学。当然,做得最有成就的是莫言,要不然他怎么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呢?
不得不承认,莫言的小说中,也有一些关于稀奇古怪的地方风俗习惯以及旧时代我们不熟悉的场景的描述,但是我个人认为,它并非小说的主要描述对象,也就是说,你即使剔除了这些内容,对于阅读而言,也没有什么障碍。然而我读《白鹿原》的感觉不一样,它始终沉迷于志怪传奇而不能自拔,如果剔除了关于这些神神道道的描写,再剔除了那些性事的描写,我不能知道,它还会有多少实际的阅读内容。而且以我之小人之心揣度,正因为我们的经验不足,所以不少人才愿意从小说中得到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的新的体验。
当年给学生讲明清小说,提到人们对于一些非主流小说的评价,其中讲到《封神演义》说,它的描写,是典型的见物不见人。打来打去,都是动用一些法宝,旧的去了新的来,至于谁在使用这些法宝,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顺便说,还有一部小说,我说它是“见事不见人”,那就是《杨家将演义》,故事说了不少,但人物却站立不起来。我们只是知道有佘太君、穆桂英、杨宗保、杨排风,但对这些人一点鲜明的印象都没有。还有一部明清小说被我评价为“既不见物,也不见人”,现在忘了它到底是哪一部了。
我的意思是说,《白鹿原》中关于奇异风俗的描写中,就有些见物不见人,而关于关中女子对于性事的渴求而言,也有些见事不见人。这些女人都差不多,行为中充满着疯狂和不满足。至于她到底是谁,已经可以被完全忽视。这个人就是嫁给了某个人,或者从了多个人中的关中女人之一位而已。至于小说中的那位朱先生,更是被神话了,简直就是一位超凡入圣的巫师,用西方的话来说,是一位先知,预言师。
我当然知道,作为一个作家,活下来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然而,这得看你怎么活才是,用《白鹿原》这种耸人听闻的方式来活,至少我认为,壮夫不为也。
潦草写来,也不算读后感,供大家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