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德载道,以道御术(转)

(2023-07-25 17:46:47)
分类: 教育

学生希望成功,教师也希望自己的在教育教学中取得成功,但是很多教师却不能成功。究其原因,不是教师不上进,不是教师不努力,也不是教师脑子笨、不聪明而是有人给我们使绊子。根本原因是教师努力的目标不正确,努力的方向不正确,采取的方法不正确。现在教师主要精力都在做什么?通过观察我发现,我们的教师主要都在学习和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模式、新课改的技巧、素质教育技巧、班级管理方法和技巧,还有一些某某“兵法”、某某“宝典”,诸如此类,如果教师一辈子都在钻研这些东西,这样的教师绝对成不了一名成功的教师,更不会成为专家,既不能优秀,更不能卓越。

教师要想成功,要具备三个要素:“德”、“道”、“术”。

先来解释一下这三个关键词,“德”、“道”、“术”。“德”指的是道德,对于老师来说指的就是师德;“道”是指的是自然规律,对于老师来说,指的是教育学的规律、心理学的规律、脑科学的规律等;“术”指的是方法、策略、手段,对于老师来说指的是教学方法、班主任工作方法等。举个例子,现在很多学校提倡“学案导学”、“思维导图”等,就是“术”。“术”一直是教师所热衷追求的,很多教师一辈子只追求了“术”,当然不会走向成功。

“德”、“道”、“术”这三者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的观点是“以德载道,以道御术”。“以德载道,以道御术”是《师经》的核心理念,是每一位教师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

一、

以道御术指的是教师应该用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的自然规律来驾驭教育和教学方法、技巧。只有符合自然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让教师的课堂持久的高效、充满活力、充满创新,并且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身心的发展、进步。

违背自然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或者是虽然短时间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发展,但是经不起长期的检验。

下面举一个例子:

通常情况下,教师上课后有一个“温故知新”教学环节,提问或者复习一下以前所学的知识,“温故知新”的教学环节就是“术”(教学方法),这个“术”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温故知新”来自于“遗忘规律”,而“遗忘规律”就是“道”(自然规律),遗忘规律就是一种自然规律。我们的课堂不仅仅有温故知新,还有“小试牛刀”、“举一反三”、“课堂小结”等诸多教学方法和技巧,这些技巧都有相应的自然规律可循,都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教师只有有了正确“道”,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教师没有“道”,很多时候是事倍功半,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我们的教师在平时自我学习时,过分的重视“术”的学习,因为“术”拿过来就可以用,而“道”却还要转化成“术”才能应用。还有的教师“术”和“道”不分,只知道“术”,而不知道“道”。这些情况都严重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工作的进步。

现行的可学习的“术”当中,有一些是错误的,有一些是过时的,需要我们用“道”来检验,来甄别,来挑选。不懂“道”的教师,会把好的“术”和不好的“术”都应用到自己的课堂,而自己又一无所知,这就非常可怕了。

我举一个例子: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后面往往跟一个变式训练来检验一下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达到了要求。显然,这种教学方法是非常合理的、正确的。但是,有一次我在听课时发现,教课的教师给学生的两分钟的时间做变式训练,结果不到半分钟学生全部做完并且做对。当时,我就思考,如果是例题非常简单,还是否需要用变式训练来检验学生的呢?我们让学生做100%都会的题目,是不是在耽误时间呢?

但是,那位讲课的教师肯定不会像我这样思考,他已经把课上的形式化、教条化,他觉得例题讲解完毕之后,如果不跟一个变式训练,用变式训练评价学生,否则课堂就会不完整。

我再举一个例子。于永正老师提出教师要和学生相似,而不是学生和教师相似,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教师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远远超过学生。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水平,而不去责备学生达不到我们的教学要求。有一次,听课的时候,一位年长的教师埋怨学生反应的慢,觉得学生太笨。当时,我心里就想,如果学生都达到我们的水平,还用我们去教吗?备课的时候,老师难道不想想,我们讲的内容,学生究竟能否理解并接受呢?教师一味的“高标准,严要求”,一辈子都在埋怨学生,觉得学生一届不如一届了,这样的教师就是不知“道”。他是站在高处看学生,而不是蹲下来看学生。

一名教师,如果不学“道”,不知“道”,这样的教师“术”学的再好,也只能是一名教书匠,他不会创新,也不敢创新,他的教育和教学只能止步于“术”。

有“道”的教师,用“道”来驾驭“术”,用“道”来选择“术”,用“道”来发展“术”。有“道”的教师才能真正的称之为“教师”,而不是“教书匠”。教师只有有了“道”,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进步,才有可能成为教育家。

教师的道,还表现为实事求是,不盲目,不盲从。我举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教师的上进心可能给老师带来恶果。一名教师如果从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他的教学成绩,有时好,有时不好。优秀的老师,可能成绩好的情况多一些,但绝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成绩都是优秀的。

如果一个教师,从教十几年,教学成绩一直都是第一,这个教师要么是像魏书生一样的教育家,要么就教学方式有问题。

我下面给出两个表格,这两个表格是分班的时候,三科的平均成绩。

一班的分班成绩

语文

数学

英语

总成绩

80

80

80

240

 

二班的分班成绩

语文

数学

英语

总成绩

90

90

60

240

 

我们如何分班,大多数的学校只是按总成绩来分的,根本看不到每一科成绩的差异,显而易见,二班的那个英语老师就非常不利了。如果他下一次考试的平均分变成70分,其实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他与别的学科、与别的老师的差距,我们甚至觉得他是一名不好的老师。我们再看一个表格:

三班的分班成绩

语文

数学

英语

总成绩

75

75

90

240

显而易见,三班的英语老师就值得庆幸了,哪怕下一次考试他的平均成绩成了85,在领导和同事眼里,他一样是出色的老师。

上面的表格,我仅仅是举了这么几个例子。真正分班时的成绩的差距,可能没有像我表格23中那么大,但一定也不会像表格1中没有差距。作为老师,我们知道哪怕平均分提高一分,都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学生的成绩还要受班风的影响、受学生好恶等因素决定。我们绝不可能每次考试平均分都考第一,就像律师不可能每次打官司都赢的道理是一样。

作为教师,不要以成败论英雄,当然我们也看到的确是“成者王侯败者寇”的现象的确存在的。很多成绩好,尤其是高考成绩好的老师,成了明星,成了专家,成了名师。我们不反对那些,但对于我们自身,要有一种“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心态,孔子说的也很好,叫做“尽人事以听天命”。这里的“天命”就是自然规律,我们教学成绩受太多因素的影响,我们能把自己的内部因素把握的很好,但是仍然有太多的外部因素我们无法把握。

作为老师,我们要有上进的心态,以最大的信心和勇气来希望把成绩搞好,但如果成绩真的不好,其实可能是别的外部因素在作祟。如果教师整改自身,只能使成绩越来越差。

二、以

做为一名教师,只有“道”和“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德”,用“德”来承载“道”,教师的“德”比“道”和“术”更重要。教师的工作是教书和育人,教书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育人是塑造灵魂、锻炼思维。教师品德、修养、思维等不可避免的要影响学生,这一点毋庸置疑。师德建设对于教师的教育生涯至关重要。

有的教师既有“术”,又有“道”,个人也很勤奋,教学成绩非常优秀,也得到同事和同行的认可,收获了荣誉和地位。但是,这样的教师却不一定能得到自己学生的认可。他把班级管理、教学成绩当成自己升官、发财的途径,所作的一切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一己之私,这样的教师学生怎么能够认可呢?这种缺憾会伴随他的一生,无论他事业有多么“辉煌”,都无法改变学生对他的看法。

做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廉洁从教,不要“贱卖”了自己,不能因为拾人牙慧被学生看不起,被家长看不起,被社会看不起。教师的品德是教师身上最宝贵的财富,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源泉,教师的品德千金不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成为道德示范的标兵,唯有如此,才能对得起我们的职业中的“师”字。

没有师德的老师,永远体验不到教育的真谛。请看下面的例子:

众所周知,我们一直提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有“服务”的思想,教师要为学生服务。如果是一个没有师德修养、自私自立的老师,他就算懂得教师应该具备服务思想的道理,但是他怎么能做到实心实意、一心一意的为学生服务呢?

所以,没有师德修养的老师,是承载不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的,这样的老师也无法走向真正的成功。

在“”的论述中,我讲了教师的教学成绩,很大程度上不可控,因为那是一个外因和内因的综合体现。但是教师的“德”却主要是教师内因的体现,这一点毋庸置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无心去得到福报,但是当教师的“德”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定有福报不期而至,甚至是累积到我们的后代。

“以,以术”才是为师的正道,以“德”为载体,以“道”为动力,最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术”取得成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讲题的技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