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非:“得体”是基本要求
(2022-07-15 21:24:34)“得体”是基本要求
师生之间,无论亲疏,课内课外,语言交流要得体,毕竟学校的一切都是教育。说话得体,即使言多,也不一定会“失”;说话不得体,一句话就能伤人。学校里很多矛盾,往往是教师职业语言修养不足造成的。细看新闻报道中校园不幸事件,往往因教师粗鲁的语言诱发,也就是那么几句不得体的话,造成冲突。我坚持认为,语文教师的表达,应当代表学校文明的最高水平。
学生作文中有错话,或是平时口头表达不得体,教师不能无所谓;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是示范,更不能掉以轻心。有位教师上课时对学生赞叹:“没想到一个农民工字写得这样好!”他的学生恭恭敬敬地听着,我想,他这么说,学生就有可能写出“我的字还不如农民工写得好”这种不得体的话。学生的表达习惯,不可能不受教师影响。每每看到那些“考试成绩很好,但讲话比较‘冲’”的学生,我就会想,他的语言表达受过什么人的影响,而那些示范者又是怎样地粗俗。
和一些语文教师接触,也常常惊讶于那些粗鲁的表达,虽然没有听过某位老师的课,但我能想象出其课堂语言会有多么糟糕。20多年前,在某地参加某作文杂志的“年会”,各校编委老师出席,会议结束依例安排观光。一位中年女教师看到小摊上卖竹筷,问我南方竹筷为什么是这样的,我一一说了;她又问价格是否合理,我告诉她不算贵;接着她又问这种竹筷有什么好处,我说美观精致;她怔怔地望着我,突然冒出一句:“你说好,你自己为什么不买?”——我和周围的老师全愣住了:她怎么可以这样无礼?!她的逻辑如此荒唐:是你在向别人询问,是你在犹豫,是你要刨根问底,是你连一把两元钱的筷子也认为存在欺诈,但你竟然怀疑同行的老师是“托”!后来我对杂志主编说: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写作教学研讨会”总是兴师动众劳而无功,作为教师,思维和表达修养如此之差,怎么可能选出好作文,怎么可能教学生“得体的表达”?有这样的“语文教师”,学生非但学不到“文”,学不到“语”,很可能变得粗鄙恶俗,我甚至猜测这位老师平时也常这样出言伤害学生,——这可不是“心直口快”,而是没教养。粗野的教师可能不多,但只要课堂掌握在他们手中,学生的语言习惯就可能被带坏,一个人带坏一两个班,工作几十年就得带坏一大批人。现今一些学生语文表达粗鲁,很多就是向社会、向教师学的。在医院,我曾见过年纪三十岁左右的值班医生(医学博士)晚上查房,冷着脸问病人:“几岁?”病人不明白他在问谁,于是医生再问:“问你呢,你几岁?”病人吃力地说:“我才90岁。”——我惊叹于老人的修养与幽默感,更惊讶于医生的粗野不文。一个博士,总该学过点语文的,总该要与人打交道的,于是我在想,他的小学和中学的语文是什么样的老师教的,他这么多年又是怎样混过来的,有这样的医生在医院工作,他的医疗水平,能不能治病救人姑且不论,就凭这样的语言表达,怕是每天要闹出不少纠纷。当年有媒体报道某医院医术高服务好,还曾有过“不少病员成为医院的回头客”的表扬,记者、编辑和总编,甚至读者也不认为有什么不妥。
粗俗,往往是社会性的。各种场合,常听到不得体的表达,听多了,就感到文明离我们仍然很远。不好的语言风气往往有时代的印记,有社会风气的影响,有政治生活的痕迹,当然,应试教育也难辞其咎。
一句不得体的话,会让人耿耿于怀。回忆和学生相处,我也为自己说过的不得体的话后悔,有时是急不择辞,有时是忽略听者的感受,值得反思。如果语文教师能时时处处注意职业示范,我们的教学才能有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