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必须写出来的剧本
2025-11-18 09:33:07
——话剧《工人村》创作谈
李宝群
《工人村》这部剧本是我今生必须写的。
东北工人村的生活,人物,故事是我生命的一部分,长在我身体里,活在我心里。
不把它写出来,我时常会感到欠了一笔心债。欠债的日子不好过,堵心堵肺,让我窒息,让我欲罢不能,现在终于写出来了。
我生在东北,长在沈阳,从小便生长在工人堆里。我最熟悉的便是工人这个群体。
从事剧本创作已经四十年,写了很多剧本,回想一下,我的创作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类是写社会生活中的小人物,从《父亲》《母亲》到《矸子山》《黑石岭》《万世根本》,到后来的《长夜》《雨夜》《淮河新娘》等,包括我的很多小剧场戏剧,如《带陌生女人回家》《花心小丑》《乡村往事》《两只蚂蚁在路上》《两个底层人的夜生活》等,都是写草根人物的。四十年间,这条路线上的创作一直没有中断。另一类是写历史上的政治领袖,精英人物的,如《从湘江到遵义》《香山之夜》《古田会议》《百色起义》,如《此心光明》《行知先生》等。
《工人村》是《父亲》《矸子山》《黑石岭》之后,我重新书写我最熟悉的东北工人生活。
几十年了,赵山,赵河,赵晓天,赵月儿,江云、何四以及他们生活中的许多人物一直萦绕在我心中,挥之不去召之即来。我忘不了他们,放不下他们,我也忘不了他们生活其中的工人村,忘不了那一栋栋楼,一扇扇窗,忘不了那些洒满月光的夜晚,那些弥动着晨曦的早晨,忘不了那一段段飘雨飘雪、写满人间沧桑的岁月。
《父亲》《矸子山》《黑石岭》只是我生活积累中的一些山峰,而《工人村》我想写一条河,一条岁月的长河。这条岁月之河一直在我心中流涌着,有时静静地流淌,有时狂野地奔涌,有时千回百转如歌如吟,有时滔滔东去如一轴长卷如一部交响乐。这条长河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一个个生活场景,一个个细节构成的,生活的河面之下还有人物内心的河流。
写这个剧本之初,我给自己确定了几个原则:一是忠实于生活,忠实于我的内心,质朴,平实,不粉饰,不拔高,不躲闪,不绕行,该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时要有勇气,该直面自已内心时更要有勇气。二是着力写人,写人物的情感与命运,写工人村的命运,时代风云,历史变迁与人物,与人物命运息息相关,也要写,但核心是写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我一直坚信,戏剧终究还是要走艺术人学之路。三是以现实主义方法为主,兼容非现实主义手段。写了这么多年剧本,我深知现实主义有着极强劲的生命力,我也深知现实主义需要丰富和拓展,该坚持的必须坚持,该“化开”时要“化开”,现实主义和非现实主义,写实与写意,再现与表现,生与死,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种种界线都可以打破,打通。四是采用叙述性和戏剧性结合的叙说样式。仍用《父亲》《矸子山》《黑石岭》的写法已经不能表现我要表现的林林总总,现在这种叙说样式算是我创作中的一次变化吧。
这个剧本不是命题作文,是我个人的选题。写作过程真的很痛快,痛苦和快乐一路相伴。写下“全剧终”三个字时,有一种说不出的解脱感。写作对于我一直是心灵的救赎心灵的解脱。
剧本写出来了,我也很忐忑很纠结,能不能发表,能不能排演,排演出来怎么样,写作时没有过多想这些。很多时候剧本的命运是剧作者难以把握的,一旦写成它便一叶小舟漂入急流,如一片树叶飘入疾风,又像是一个熟悉的老朋友,正慢慢离去,奔赴遥远的未知之处……
我把剧本发给一些老师朋友征询意见。他们都很喜欢,这让我很欣慰。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极为珍惜,我会努力修改再修改。
《剧本》月刊发表了这部剧本,这对我是一份激励一份肯定。东北一家话剧院计划排演这部剧本,这对我又是一个好消息。期待《工人村》有机会搬上舞台,与更多的观众见面。
一部必须写出来的剧本
——话剧《工人村》创作谈
李宝群
《工人村》这部剧本是我今生必须写的。
东北工人村的生活,人物,故事是我生命的一部分,长在我身体里,活在我心里。
不把它写出来,我时常会感到欠了一笔心债。欠债的日子不好过,堵心堵肺,让我窒息,让我欲罢不能,现在终于写出来了。
我生在东北,长在沈阳,从小便生长在工人堆里。我最熟悉的便是工人这个群体。
从事剧本创作已经四十年,写了很多剧本,回想一下,我的创作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类是写社会生活中的小人物,从《父亲》《母亲》到《矸子山》《黑石岭》《万世根本》,到后来的《长夜》《雨夜》《淮河新娘》等,包括我的很多小剧场戏剧,如《带陌生女人回家》《花心小丑》《乡村往事》《两只蚂蚁在路上》《两个底层人的夜生活》等,都是写草根人物的。四十年间,这条路线上的创作一直没有中断。另一类是写历史上的政治领袖,精英人物的,如《从湘江到遵义》《香山之夜》《古田会议》《百色起义》,如《此心光明》《行知先生》等。
《工人村》是《父亲》《矸子山》《黑石岭》之后,我重新书写我最熟悉的东北工人生活。
几十年了,赵山,赵河,赵晓天,赵月儿,江云、何四以及他们生活中的许多人物一直萦绕在我心中,挥之不去召之即来。我忘不了他们,放不下他们,我也忘不了他们生活其中的工人村,忘不了那一栋栋楼,一扇扇窗,忘不了那些洒满月光的夜晚,那些弥动着晨曦的早晨,忘不了那一段段飘雨飘雪、写满人间沧桑的岁月。
《父亲》《矸子山》《黑石岭》只是我生活积累中的一些山峰,而《工人村》我想写一条河,一条岁月的长河。这条岁月之河一直在我心中流涌着,有时静静地流淌,有时狂野地奔涌,有时千回百转如歌如吟,有时滔滔东去如一轴长卷如一部交响乐。这条长河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一个个生活场景,一个个细节构成的,生活的河面之下还有人物内心的河流。
写这个剧本之初,我给自己确定了几个原则:一是忠实于生活,忠实于我的内心,质朴,平实,不粉饰,不拔高,不躲闪,不绕行,该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时要有勇气,该直面自已内心时更要有勇气。二是着力写人,写人物的情感与命运,写工人村的命运,时代风云,历史变迁与人物,与人物命运息息相关,也要写,但核心是写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我一直坚信,戏剧终究还是要走艺术人学之路。三是以现实主义方法为主,兼容非现实主义手段。写了这么多年剧本,我深知现实主义有着极强劲的生命力,我也深知现实主义需要丰富和拓展,该坚持的必须坚持,该“化开”时要“化开”,现实主义和非现实主义,写实与写意,再现与表现,生与死,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种种界线都可以打破,打通。四是采用叙述性和戏剧性结合的叙说样式。仍用《父亲》《矸子山》《黑石岭》的写法已经不能表现我要表现的林林总总,现在这种叙说样式算是我创作中的一次变化吧。
这个剧本不是命题作文,是我个人的选题。写作过程真的很痛快,痛苦和快乐一路相伴。写下“全剧终”三个字时,有一种说不出的解脱感。写作对于我一直是心灵的救赎心灵的解脱。
剧本写出来了,我也很忐忑很纠结,能不能发表,能不能排演,排演出来怎么样,写作时没有过多想这些。很多时候剧本的命运是剧作者难以把握的,一旦写成它便一叶小舟漂入急流,如一片树叶飘入疾风,又像是一个熟悉的老朋友,正慢慢离去,奔赴遥远的未知之处……
我把剧本发给一些老师朋友征询意见。他们都很喜欢,这让我很欣慰。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极为珍惜,我会努力修改再修改。
《剧本》月刊发表了这部剧本,这对我是一份激励一份肯定。东北一家话剧院计划排演这部剧本,这对我又是一个好消息。期待《工人村》有机会搬上舞台,与更多的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