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我的《工字楼》
2025-11-17 22:30:06
李宝群
九十年代末,我创作了话剧《父亲》,此后又陆续写了《母亲》《师傅》《长子》和《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黑石岭的日子》等一批东北工人戏。书写东北工人生活一直是我最重要的创作选题。我是东北工人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工人堆里,熟悉那片土地上的工人,我想把他们搬上舞台,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故事。
二十多年过去了。这期间,我写过军人,农民,农民工,也写过革命领袖,写过古代、近代历史人物,但我心中仍不时涌动着再次书写东北工人生活的强烈冲动。我心中仍有很多鲜活的人物,鲜活的故事,仍渴望把它们写出来。这些年,电视剧出现了《人世间》等东北题材的作品,电影、小说也出现了以东北为背景,表现东北生活的佳作,更让我心动不已。我想了却我的心愿——完成计划中的“东北工人三部曲”。第一部是《工人村》,已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很多专家都很看好。哈尔滨话剧院排演后观众反响强烈。《剧本》月刊也发表了该剧本。第二部便是《工字楼》。
《工人村》写了东北人熟悉的“工人村”的生活。《工字楼》则聚焦于居住在一栋工字楼里的四个工人家庭、四代人在岁月河流中的平凡人生、生命故事。《工人村》是史诗长卷式的年代戏,《工字楼》也是,但人物,故事,写法都不同。
东北,乃至北方很多城市都有工字楼。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东北地区兴建了大量工字楼作为城市居民住宅,很多产业工人居住其中,他们在那里娶妻生子,生息繁衍。那里有满满的人间烟火味,浓浓的亲情、邻里情;那里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有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裂变,人与人之间的磕磕碰碰,也有人生各样的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岁月之河奔流而过,时而滔天大浪风雨交加,时而静静流淌波光荡漾。改革开放后,这批工字楼陆续成了“老破旧”,成了危楼,在城市改造中被拆除被淘汰,成为城市的记忆,也成了居民们的集体记忆。
东北没有老北京的茶馆,大宅门,四合院,没有老上海的里弄,阁子间,石库门,但东北有工人村,有工字楼,同样经历了岁月的风风雨雨。工字楼里一户户寻常百姓家的故事写不尽道不完,同样充满人生况味,同样让人动心动情。我希望人们记住工字楼里的那些人,那些岁月。
戏剧即人学,多少年来,我始终关注的是人,人的情感,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命运遭际。着力塑造人物形象,也是我最重要的追求。一部戏没有人物,演出再绚烂,手段再丰富,形式再花梢也是一具空壳。演员演的是人物,观众看的也是人物。唯有人物才能让戏剧具有较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工字楼》的着力点仍然是人,是人物塑造。我从万千人家中提炼了柳,秦,侯,钱四个普通工人家庭,四家的长辈都是国营大厂的职工,其中有厂里老一代工人柳师母和过世的柳师傅,也有“工二代”柳霞,老秦,秦婶,大侯,侯妻,钱得瑟和金秀花,第三代大树,梅子,天天,哑巴,柳月,还有最当下的第四代南南、北北。他们全数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通、最寻常的小人物,如草芥,如沙砾,如微光,但草芥有草芥的故事,沙砾有沙砾的光泽,微光有微光的美。每代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命选择,不同的命运轨迹。一个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时代大潮潮起潮落,政治风云,经济发展,文化变异,工字楼如一叶舟船漂泊在各样的风风雨雨中。剧中人物有高光时刻,也有至暗时刻,四家人厮守在楼里,有相搀相扶相濡以沫,有争执吵闹互相扯撕,也因了各种复杂原因有过互相攻讦彼此诟病,有背叛与出卖,乃至撕扯分裂,也有和解和包容,但他们对工作,对生活,对家人有爱,对未来,对远方有憧憬有梦想。这就是中国人的活法。
工字楼,一个浓缩的小世界,盛满了世俗众生的欢乐与痛苦,底层人群的烦恼与忧伤,直到工字楼拆迁、消失。但生活仍在继续……
东北工人三部曲,特别是这部《工字楼》,我想用更平和、更沉着的心境去写,用更平实的笔法去写,不张扬,不浮躁,不人为拔高人物,也不刻意编造所谓戏剧性情节,更不喊豪言壮语,不喊空洞的口号。我想细细地,静静地平实展开一幕幕生活场景,一个个生命篇章,一个个细节,让生命的河流淙淙流淌于观众面前,让观众品味,和我一起回望中国人走过的岁月,于中咀嚼生活的滋味和生命的意味。观众席上,老辈人走过这些岁月,可以与剧中人物同频共振,新一辈未尽数经历这些日子,同样可以在剧中人物的命运与情感中共鸣共情。人性的林林总总永远是相通的。
具体写作时,我仍然坚持以现实主义创作为主,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着力写人,写时代环境中的人,并注重细节真实,注重生活质感。我仍然相信,现实主义并未过时,仍有不可取代的艺术表现力,同时,现实主义必须是开放的,丰富和兼容的,必须更有力地打开人物内心世界,开掘人物的灵魂,呈现人物和生活不断变异。为此,我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写实再现,当写意时写意,当表现时表现,当梦幻时梦幻,当象征时象征,当诗化时诗化。我采用了叙述体和戏剧体结合,结构上,时空上自由开合,有物理时空,也有心理时空,逝去的人灵魂可以出现,人物可以有内心剖白,象征性的意象可以出现,打破各种篱界,构建一个现实与非现实共存的生命场。
在生活中发掘诗性,是我这些创作上的追求之一。对于我,东北是诗一样的地方。冬日的寒风,疾雪、冰花雾淞,夏日的阳光,细雨,春天的草木,秋天的落叶是诗。黄昏的斜阳,夜晚的月光是诗,儿童的嬉戏,青年人的恋爱,中年人的惆怅彷徨、老人的呢喃是诗。老楼前简易的秋千,乘凉的小板凳旧沙发,邻里间的吵架绊嘴,互相争斗,互相和解,彼此帮扶,人与人的恩恩怨怨、分分合合都具有别样的诗意。生活的残酷,命运的多变,人间的生老病死,以及虽已逝去,仍活在生者的记忆中的那些人,都会在岁月的河流中涌出一簇簇飞扬的浪花,呈现出生命的不同风景。
这个剧本不是命题作文,是从我人生积累中生长出来的,从我心里流涌出来的。我希望未来有一天《工字楼》能搬上舞台,能在舞台上演奏出一首岁月的交响,唱出一首岁月的歌,献给我的东北故乡。献给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
未来,我将继续写下去,直至完成我的东北工人三部曲。
写出我的《工字楼》
李宝群
九十年代末,我创作了话剧《父亲》,此后又陆续写了《母亲》《师傅》《长子》和《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黑石岭的日子》等一批东北工人戏。书写东北工人生活一直是我最重要的创作选题。我是东北工人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工人堆里,熟悉那片土地上的工人,我想把他们搬上舞台,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故事。
二十多年过去了。这期间,我写过军人,农民,农民工,也写过革命领袖,写过古代、近代历史人物,但我心中仍不时涌动着再次书写东北工人生活的强烈冲动。我心中仍有很多鲜活的人物,鲜活的故事,仍渴望把它们写出来。这些年,电视剧出现了《人世间》等东北题材的作品,电影、小说也出现了以东北为背景,表现东北生活的佳作,更让我心动不已。我想了却我的心愿——完成计划中的“东北工人三部曲”。第一部是《工人村》,已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很多专家都很看好。哈尔滨话剧院排演后观众反响强烈。《剧本》月刊也发表了该剧本。第二部便是《工字楼》。
《工人村》写了东北人熟悉的“工人村”的生活。《工字楼》则聚焦于居住在一栋工字楼里的四个工人家庭、四代人在岁月河流中的平凡人生、生命故事。《工人村》是史诗长卷式的年代戏,《工字楼》也是,但人物,故事,写法都不同。
东北,乃至北方很多城市都有工字楼。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东北地区兴建了大量工字楼作为城市居民住宅,很多产业工人居住其中,他们在那里娶妻生子,生息繁衍。那里有满满的人间烟火味,浓浓的亲情、邻里情;那里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有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裂变,人与人之间的磕磕碰碰,也有人生各样的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岁月之河奔流而过,时而滔天大浪风雨交加,时而静静流淌波光荡漾。改革开放后,这批工字楼陆续成了“老破旧”,成了危楼,在城市改造中被拆除被淘汰,成为城市的记忆,也成了居民们的集体记忆。
东北没有老北京的茶馆,大宅门,四合院,没有老上海的里弄,阁子间,石库门,但东北有工人村,有工字楼,同样经历了岁月的风风雨雨。工字楼里一户户寻常百姓家的故事写不尽道不完,同样充满人生况味,同样让人动心动情。我希望人们记住工字楼里的那些人,那些岁月。
戏剧即人学,多少年来,我始终关注的是人,人的情感,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命运遭际。着力塑造人物形象,也是我最重要的追求。一部戏没有人物,演出再绚烂,手段再丰富,形式再花梢也是一具空壳。演员演的是人物,观众看的也是人物。唯有人物才能让戏剧具有较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工字楼》的着力点仍然是人,是人物塑造。我从万千人家中提炼了柳,秦,侯,钱四个普通工人家庭,四家的长辈都是国营大厂的职工,其中有厂里老一代工人柳师母和过世的柳师傅,也有“工二代”柳霞,老秦,秦婶,大侯,侯妻,钱得瑟和金秀花,第三代大树,梅子,天天,哑巴,柳月,还有最当下的第四代南南、北北。他们全数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通、最寻常的小人物,如草芥,如沙砾,如微光,但草芥有草芥的故事,沙砾有沙砾的光泽,微光有微光的美。每代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命选择,不同的命运轨迹。一个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时代大潮潮起潮落,政治风云,经济发展,文化变异,工字楼如一叶舟船漂泊在各样的风风雨雨中。剧中人物有高光时刻,也有至暗时刻,四家人厮守在楼里,有相搀相扶相濡以沫,有争执吵闹互相扯撕,也因了各种复杂原因有过互相攻讦彼此诟病,有背叛与出卖,乃至撕扯分裂,也有和解和包容,但他们对工作,对生活,对家人有爱,对未来,对远方有憧憬有梦想。这就是中国人的活法。
工字楼,一个浓缩的小世界,盛满了世俗众生的欢乐与痛苦,底层人群的烦恼与忧伤,直到工字楼拆迁、消失。但生活仍在继续……
东北工人三部曲,特别是这部《工字楼》,我想用更平和、更沉着的心境去写,用更平实的笔法去写,不张扬,不浮躁,不人为拔高人物,也不刻意编造所谓戏剧性情节,更不喊豪言壮语,不喊空洞的口号。我想细细地,静静地平实展开一幕幕生活场景,一个个生命篇章,一个个细节,让生命的河流淙淙流淌于观众面前,让观众品味,和我一起回望中国人走过的岁月,于中咀嚼生活的滋味和生命的意味。观众席上,老辈人走过这些岁月,可以与剧中人物同频共振,新一辈未尽数经历这些日子,同样可以在剧中人物的命运与情感中共鸣共情。人性的林林总总永远是相通的。
具体写作时,我仍然坚持以现实主义创作为主,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着力写人,写时代环境中的人,并注重细节真实,注重生活质感。我仍然相信,现实主义并未过时,仍有不可取代的艺术表现力,同时,现实主义必须是开放的,丰富和兼容的,必须更有力地打开人物内心世界,开掘人物的灵魂,呈现人物和生活不断变异。为此,我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写实再现,当写意时写意,当表现时表现,当梦幻时梦幻,当象征时象征,当诗化时诗化。我采用了叙述体和戏剧体结合,结构上,时空上自由开合,有物理时空,也有心理时空,逝去的人灵魂可以出现,人物可以有内心剖白,象征性的意象可以出现,打破各种篱界,构建一个现实与非现实共存的生命场。
在生活中发掘诗性,是我这些创作上的追求之一。对于我,东北是诗一样的地方。冬日的寒风,疾雪、冰花雾淞,夏日的阳光,细雨,春天的草木,秋天的落叶是诗。黄昏的斜阳,夜晚的月光是诗,儿童的嬉戏,青年人的恋爱,中年人的惆怅彷徨、老人的呢喃是诗。老楼前简易的秋千,乘凉的小板凳旧沙发,邻里间的吵架绊嘴,互相争斗,互相和解,彼此帮扶,人与人的恩恩怨怨、分分合合都具有别样的诗意。生活的残酷,命运的多变,人间的生老病死,以及虽已逝去,仍活在生者的记忆中的那些人,都会在岁月的河流中涌出一簇簇飞扬的浪花,呈现出生命的不同风景。
这个剧本不是命题作文,是从我人生积累中生长出来的,从我心里流涌出来的。我希望未来有一天《工字楼》能搬上舞台,能在舞台上演奏出一首岁月的交响,唱出一首岁月的歌,献给我的东北故乡。献给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
未来,我将继续写下去,直至完成我的东北工人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