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雪白衣
风雪白衣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716
  • 关注人气:1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痛失我师

(2024-09-26 08:36:24)

痛失我师

                                    李宝群

 

513日上午,打开手机,一个消息赫然出现:锦云老师走了!

时间停止了。良久无语。一时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前数日,我还看见锦云老师在北京人艺排练场和《永定门里》剧组演员的合影,他坐着轮椅,人消瘦了很多,但精气神儿依然不错,笑容依旧。锦云老师有戏上演,必须去看,我赶去看了《永定门里》。锦云老师虽已年过八旬,笔力依旧雄健,台词依旧那么厉害,人物依然那么鲜明独特,全戏京味十足,我又学到了不少东西。

万万想不到,他这么快便撒手而去了。

往事历历在目,我和锦云老师的交往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的。那时我刚刚大学毕业,刚刚开始学习剧本写作,锦云老师的《狗儿爷涅槃》横空出世,这个剧本让我这个青年业余作者爱不释手,不知读了多少遍。《狗儿爷涅槃》演出的录象带也看了好多遍,越看越有滋味,越看越佩服。狗儿爷这个乡村小人物让锦云老师写“活“了,他做了一辈子的土地梦,爱了一辈子土地,为其痴为其疯,为其喜为其悲,太典型太深刻了。作者的台词更是精彩让人叫绝。文本的样式打破了传统写实戏剧的刻板套路老旧写法,大胆地将写实与写意结合,将再现和表现结合,大胆进入人物的心理空间,舞台时空自由灵动,这在当时是极大胆的创新和突破,而且不是为新而新,新的表现形式完全服务于人物的塑造内涵的深化。这部戏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的现实主义话剧,成为八十年代戏剧运动重要成果。——从那时起,锦云老师便成了我最佩服的当代剧作家。

九十年代,我和锦云老师的接触和交流多了起来。最初是我的话剧剧本《父亲》参加中国剧协在大连举办的剧本研讨会。这个剧本刚刚写出来,在辽宁还出现一些争议,个别领导对是否排演这个剧本拿不准。锦云老师和与会专家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剧本的基础和优长,也提出了很中肯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这让我倍受鼓舞。剧本几番修改后终于搬上舞台获得很大成功。说起来,《父亲》上演也有锦云老师一份功劳。

二零零六年,我创作了话剧《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又去参加中国剧协组织的研讨会。我清楚地记得会议期间我去看锦云老师,他正和闫肃老师议论研讨的剧本,评说了其他剧本之后,两人都说:后边还有宝群写的本,这本基础好,“秦大咧咧,秦大咧咧”。《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原来还有一个剧名《秦大咧咧和他的女人们》。研讨剧本时,锦云老师说,还是《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这个剧名好些。一锤定音!我接受了锦云老师的意见,这个戏最终定名为《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它也成了我的又一部代表作。

我到北京后,中国剧协,《中国戏剧》杂志为我召开了个人创作研讨会,锦云老师专门赶来参加,发言中既有肯定,也指出了不足,情真意切期盼我走好未来的创作之路,写出更多好剧本来。

锦云老师渐渐成了我的良师益友,一起开会,一起聊天,有时还一起喝几杯。 

锦云老师一直关心我的成长。他出任北京人艺院长后,我到中戏高研班学习,先后给他寄过两次剧本。一个是现实题材的新作,他看过剧本后便给我打电话,希望我写写北京老百姓的生活,“写点旯旮胡同里的人和事”,那时我太不熟悉北京了,只能把他的建议作为以后写作的一个长远目标。另一个剧本是历史剧《李斯》,他看后挺重视,又一次打电话给我,说他给林兆华导演看了,林导有些建议,你俩联系。我很快和林导通了话,林导给我出了不少点子。当时,我还只是三十多岁的青年剧作者,锦云老师和林导并不因此而忽视我的投稿,令我至今想起来仍感慨不已。

交往久了,我对锦云老师其人其作品更加佩服和敬重。

我喜欢锦云老师的作品,我曾多次和朋友们说过,做中国的编剧一定研究锦云老师的《狗儿爷涅槃》,写中国农村,中国农民,目前为止还鲜有超过这部戏的,有些编剧的作品我们或许可以努力追赶和超越,但《狗儿爷涅槃》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难以超越。那里边有锦云老师深厚的生活积累,多年的艺术积淀,有他对话剧这门艺术的深入思考。他是塑造人物的高手,也是驾驭戏,驾驭台词的高手,还是“一戏一格”的高手,他不仅能写《狗儿爷涅槃》这样充满泥土气息,充满乡村生活质感,充满思想力量和艺术智慧的戏,也能写《阮玲玉》、《风月无边》《永定门里》等不同风格不同路子的戏,晚年,锦云老师又闯入戏曲写作领域,好戏叠出,先后创作评剧《母亲》,秦腔《狗儿爷涅槃》、《王贵与李香香》等佳作,他的笔下仍然风生水起,仍然动情动心地写人写戏,常有出人意料的,富于创造性的“神来之笔”,这种“全能型”的编剧并不多见。写剧本,锦云老师的修为,功力绝对是国内编剧中的高人。 

不能不说,锦云老师的离去是中国戏剧文学的一大损失。

我也喜欢锦云老师的别样风度,他是个智者,和他聊天,听他说戏评戏,谈论艺术,是一种特别的享受。他从不长篇大套故作高深地和你谈理论,从不让你云里雾里摸不到要领,他所讲的都是多年来搞戏的真知灼见,是他在生活中和艺术实践中悟出来的,充满智慧的火花,用“锦云式”的质朴和幽默说出来十分亲切十分受用。他是那种把很多事看透了看明白了的高人,很多沉重的话题,很多名与利的事,在他那里都变得云淡风轻了,但他多次谈到戏剧和文学“离婚”了,话语之中却流淌着他对当代戏剧创作中文学性缺失的沉痛与忧虑。他多次给青年编导讲课,都寄予了很深切的期待,他十分平和地讲他自已的写作经验和写作方法,讲他创作《狗儿爷涅槃》的过程,每听一次我都受益颇深。他的谈吐之中时有古代士人之气度,又有当代智者之风范,还有平民百姓的平易近人,处此时代,能如此,殊是难得。

我还喜欢那个喜欢喝酒、时有微醺的锦云老师,当年他和郑振环、姚欣几位善酒的老师同酌共饮时的情景十分可爱,一个个把酒高谈,论说天下事,讲艺苑剧坛,侃谈戏剧,锦云老师总是笑盈盈地端着酒杯,时不时妙语连珠……这场面总让我想起古时文人聚饮的画面。而今,当年一起共饮的老师好几位都离开了,更让我心痛不已。

锦云老师,你可以和很多当年的老朋友在天上相聚了,或许还可共饮一杯吧。

锦云老师走了,中国戏剧界失去了一位最优秀的剧作家,我们这些晚辈失去了一位最好的老师,但他留下了《狗儿爷涅槃》和一部部好戏,沉甸甸的《锦云剧作选》便是他留给后世最大的精神财富。

我相信,《狗儿爷涅槃》将会写入中国当代戏剧史,会被后人反复研究。它代表了这个历史时段戏剧文学的水准。我也相信,锦云老师的剧本会成为一代代后起编剧学习戏剧写作的优秀文本。我还期待北京人艺再次排演《狗儿爷涅槃》并一直演下去。让一代代观众从中感受戏剧的魅力,锦云老师的魅力。

这几天,北京不时有疾风暴雨掠过城市,不知道锦云老师是不是乘着这风这雨离开我们的,或许,世间最好的编剧是不会离开的,他会用他的作品化成风,化成雨长留人间。

在这个飘风飘雨的季节,深深地怀念你,锦云老师,真希望再有机会和你共饮一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茶马古道随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