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通备连载7:近代武术组织举例
(2011-05-24 13:29:31)
近代武艺组织
中华武士会
清末我国j匕方规模较大的民间武术社团。19“年成立,1928年停止活动。是在华北同盟会燕支部的倡导下,
由爱国人士叶云表、马凤图等积极发起的,该会以团结武林同道、提倡中华武术,振奋民族精神、抵制日本武士道为宗旨。1911年在天,津河北三条石自治研究所召开了第一次筹备大会。会议邀请了李瑞东、李存义参加。大会推选叶云表任会长;马凤图任副会长;李存义,马凤图任总教习,李瑞东任名誉总教习。同年秋,于天津河北公园教育会举行了武术表演。中华武士会成立后,
曾先后邀请各派名家充任教习,传授拳艺。著名八极拳家李书文、霍殿阁、崔长友,著名形意拳家郝恩光,李玉琳等都在武士会期间应聘任教。1914年,该会为传扬民族武技,曾派遣武术名家郝恩光率队前往日本东京建立分会,颇受国内外武术界人士的欢迎和重视。但因经费不济,未经几载便停办。国内组织延续至1928年。该会在近代武术史上有一定影响。
中央国术馆
官方武术机构。1928年由南京“国术研究馆”改组而成。馆址设在南京西华门头条巷。馆长张之江。副馆长先后有李景林、张宪、钮永键、张树声、陈泮岭。该馆经费主要由国民政府拨给;并通过募集解决临时用项。南洋华侨陈嘉庚、胡文虎、胡文豹等曾两次捐资作为该馆基金。该馆以提倡武术、增进全民健康为宗旨。主要工作包括:研究中国武术与体育、教授中国武术与体育、编著武术书刊、管理全国武术事宜。该馆下设三处一室。其中,教务处主管教学和研究事务;编审处主管出版周刊、审定教材、编著武术图书等;总务处管理文牍、经理及后勤事务;参议室延聘社会名流,在国术馆外围起襄赞作用。该馆曾开设“初级国术训练班”、“传习所”、“师资训练班”、“教授班”、“研究班”等学制,培养武术专门人材。其教学内容分学科、术科两类。术科包括:弹腿;查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戳脚、劈挂、通臂拳、螳螂拳等诸多拳种和刀、枪、剑、棍、大杆等多种器械,以及长兵、短兵、散打、摔跤、拳击等搏斗性竞技项目。学科包括:党义、国文、国术源流、生理卫生、解剖等。
南京中央国术馆曾于1928年和1933年举办了两届“国术国考”(即“全国国术考试”),为武术步入现代体育竞赛进行粗浅尝试,对武术“套路运动比赛”和“对抗竞技比赛”的方法进行了探索;于1929年和1930年派员赴日本,考察日本武技并学习柔道和剑道;于1933年组团赴两广、香港、福建表演宣传武术;于1935至 1936年间组团出访菲律宾、新加坡、马来亚等南洋岛国表演宣传武术;于1936年选派名手随“中华赴欧考察团”赴德国,在第11届奥运会上表演宣传中国武术。
日寇侵华时,该馆以“图强御侮、强种救国”为口号,坚持南迁办学。1937年迁长沙杜家山中学,又经桂林过越南迁至昆明拓东路湖北公所,后又迁至重庆北培复课。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该馆迁回南京廖家巷。1948年由于经费缺乏而闭馆。南京中央国术馆兴办的20年间,聘请不同拳种流派的一些武术名家入馆执教、整理研究武术,培养造就了一批武术人材,对武术的继承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甘肃省国术馆
1933年4月在兰州成立,发起人为马凤图、林镜等。首任馆长为邵力子,
以后任馆长者均为甘肃省主席,其先后次序为朱绍良、于学忠、贺耀祖、谷正伦等。副馆长有邓宝珊(后曾任馆长)、马凤图等。常务董事有林镜、张维、张春浦、赵宗晋等。总务主任为郭汉儒,教务主任为王万寿、卢空隐。此外还设有视察员三人,王天鹏曾任其职。先后担任教员的有俞少卿、刘靖国、张天和、翟潜龙、张鸿吉、丁景山、王德卿、董效曾、王天舆等。三十年代只有活动而无正式学员,四十年代先后举办正式学员班三期,学员分太极拳班与民众班,前者学习期限三个月,主要学习太极拳,后者学习期限二年,毕业后均发给毕业文凭。甘肃省国术馆对推动解放前甘肃省、特别是兰州市的武术活动起了很大作用,它培养了不少武术人材。
华斌体育学社
民间以武术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社团。1937年6月由马凤图创立于甘肃省兰州市。其《创立华斌体育学社启事》称:“爰将平生所学所积之教材,分科整理,俾合乎体育发展、战术应用、武艺美化三大原则,几经试验,差有成就,强民强国,敢云匹夫有责。”该社成立后,主要以当时兰州的大中学生为对象,传授劈挂、八极、翻子、戳脚等拳术及枪;棍套路,并传授劈刺、摔跤、拳击等对抗性体育项目。抗日军兴,该社经常组织抗日演讲活动,并组织过为抗战募捐的义演活动。入社人员前后达二百余人,至1939年因经费不济而解体。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