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朋友胜似朋友

标签:
育儿教育朋友杂谈 |
分类: 随心随性 |
http://s8/middle/560c4e42t84cd76408c57&690 |
最近高一的群里在讨论如何跟孩子做朋友的问题,因为身体的原因没有精力参与。在心里也很想证实一下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究竟处在什么样的位置。虽然我和萱儿的关系比较密切,也比较要好,在我的眼里肯定就是朋友了,要不怎么可能会在我需要的时候,她自动地变成妈妈呢?但萱儿是怎么想的,我并不知道。于是那天晚上萱儿进厨房帮我盛饭的时候,我假装随意地问:“妈妈是不是你的朋友呢?”“不是。”回答的简单而肯定,让我有一点小意外。“那妈妈是你什么?”我不死心,追问。“就是妈妈啊!”还是那么肯定,我自然知道是妈妈,妈妈之外呢?“你有些话除了跟南瓜讲就只能跟妈妈讲,那妈妈不是朋友吗?”还不死心,继续追问。“哦。那就算是吧。”明显地是在应付我。“什么叫‘那就算是吧’?我们这么好为什么还不是朋友呢?”我还真是有些执拗呢。“你太老啦!”这一句终于把我打倒在地,不再追问了。所谓朋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后泛指交谊深厚的人。还有“除情人或亲属之外彼此有交情的人。”这样的基本解释。就前一种说法交谊深厚我们似乎达到了,但再看后面似乎我们已经是母女关系,就不能算是朋友。不是就不是吧。当她迷茫时,想到的是妈妈;当她疑惑时,想到的是妈妈;当她苦恼时,想到的是妈妈;当她兴奋时,想到的是妈妈;当她哭泣时,依靠的还是妈妈。没有朋友的名分但是有朋友的情谊,这些足够了。 我在前文中也表述过“与孩子做朋友”并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当孩子仰起脸来恳求你的刹那,你就丧失了与孩子做朋友的最好时机,因为朋友无须仰视。我相信每一位称职的妈妈,在孩子还未出生时就预想过未来;构想过宏伟的蓝图;憧憬过美妙的场景;都发誓要做孩子最好的朋友。可是,慢慢地,妈妈们发现:生活并不是按照自己的预想存在的!预想与现实之间有太大的距离。孩子怎么就越来越不遂自己的意了呢?孩子怎么总是跟自己对着干呢?孩子对自己为什么总是不耐烦的态度呢?自己满心的爱意孩子怎么就不领情了呢?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和孩子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偏差呢?太多太多的疑问,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下自己:是否曾粗暴地命令孩子写作业?是否曾在孩子沉浸在读书的喜悦中时无情地撕毁了孩子钟爱的书?是否曾在孩子没有考得理想分数的时候大声指责和谩骂过?是否曾把工作中的不愉快带回家而给孩子无缘无故的训斥?是否曾把夫妻间的不愉快一股脑发泄在孩子身上?是否曾把孩子作为自己情绪的发泄口?……当所有这一切不和谐的音符出现的时候,请扪心自问一下:我,凭什么做孩子的朋友?最好的朋友是给对方永远的保护、关爱和帮助。是流泪时的一只手帕;是伤心时的一个拥抱;是跌倒时的一个搀扶;是快乐时的一记分享;是成功时的一次击掌;是前行路上分不开的手挽手;是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的那份融合。你做到了吗? 请真诚地再问一下自己:“我是不是发自内心地想做孩子的朋友?不是为了驾驭;不是为了管理;不是为了让他服从;也不是为了好奇;我只是真诚地想做他的朋友。没有任何的目的性。”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就请做好一千次被拒绝的准备,勇敢地去迎接挑战吧!当你终于能和孩子平等对视的时候,孩子一定会被你的文化修养和人生感悟指引而不逆反,这份指引就是带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风雨之后最靓丽的彩虹! 附记:萱儿昨晚回来说学校要搞文化建设,她这个团书兼宣委这两天会很忙,申请中午不回家吃饭。我提醒她要“知人善用”,要欣赏别人的长处。她点头表示知道。笑着问她可曾见到那个帅哥哥,她说“是非毕业班。”那个帅哥是高三的,不参与。再问是否经常碰到,她淡淡地说偶尔,不常。看来我那关于缘分的解释还是有作用滴哈。她中午不回来,我好像一下子轻松好多,也趁机休整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