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客观题
(2022-08-15 00:03:45)
标签: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客观题期末考试教育 |
分类: 心理专栏 |
教育心理学客观题 本次得分为:18.00/40.00
1单选(2分)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实验室实验研究法的局限性,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内部效度比较低0.00/2.00
B.容易将简单的学习机制复杂化
C.外部效度比较低
D.容易将复杂的学习机制复杂化
正确答案:C你错选为A
解析:
2单选(2分)以下关于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正确的理解是()
A.学习过程是顺利的。
B.学习过程是经过思考的。
C.学习者是通过顿悟获得刺激-反应的联结的。0.00/2.00
D.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
正确答案:D你错选为C
解析:
3单选(2分)根据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的分类,先学习“平行四边形”,再以此为基础学习“正方形”,是一种()
A.上位学习B.并列结合学习C.相关下位学习2.00/2.00D.派生下位学习
正确答案:C你选对了
解析:
第一种命题学习是下位学习,指的是要学习的新命题是头脑中已有的命题的下位知识,比如,新学习的知识是与椭圆有关的命题,而在我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已经存在了轴对称图形的相关命题,由于椭圆是轴对称图形的一个具体例证,因此可以通过轴对称图形这一命题派生出椭圆的命题,从而实现了下位学习。
第二种命题学习是上位学习,指的是新学习的命题与已有命题之间是一种一般对特殊的关系,新知识是已有知识的上位知识。比如,学习者已经学习了麻雀、鸽子等一系列知识,这时候再学习“鸟”的相关命题,由于“鸟”比“麻雀”和“鸽子”具有更广的包摄性、概括水平也更高,可以把麻雀和鸽子等知识总括其下,因此可以通过上位学习的方法,基于一系列具体例证来学习鸟的相关命题。
第三种命题学习是并列结合学习,有时候我们新学习的知识与头脑中可利用的已有知识并不是下位关系,也不是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关系,这就需要采用并列结合学习的方法来进行命题学习。比如,我们前面学习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学习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内容就可以看作是一种并列关系的知识学习。
4单选(2分)下列关于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不正确的理解是()
A.学习者在无法整合问题中的所有信息时才会使用顿悟的方式解决问题。
B.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头脑中组织或形成一种新的完形的过程。
C.内在的思考不需要伴随外部的行为表现。
D.要么会,要么不会,不存在“基本会”的中间状态。0.00/2.00
正确答案:A你错选为D
解析:
5单选(2分)下列关于陈述性知识的理解正确的是()
A.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和“怎么做”的知识。
B.陈述性知识是动态的知识。
C.陈述性知识就是认知结构中的有组织的学科概念。0.00/2.00
D.陈述性知识以命题或命题网络的方式表征。
正确答案:D你错选为C
解析:
对于陈述性知识而言,它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进行表征的。所谓命题,就是对事实、规则、原理、定律等的陈述,命题反映的是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判断。如果有两个或多个具有相同成分的命题存在,那么就可以构成命题网络。因此,我们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其实就是有意识地获得命题、形成命题网络的过程。
一般来说,对新命题的获得需要与已有命题网络中的相关命题联系起来,因此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联结,通过呈现新命题,从而使学生激活长时记忆中的已有命题,并把这些已有命题通过工作记忆的方式与新命题进行联系。第二个环节是精加工的过程。这个环节需要学习者把新学习的命题与激活的已有命题进行加工、整合,并按照一定的关系构成局部命题网络,甚至与更多的命题建立更广泛的联系。
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第三个环节是组织,就是把新学习的命题与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并按照各个命题之间的类属关系进行编码,从而建立一个合理的、有序的命题网络,使新旧信息、新旧命题成为一个整体,也就是我们前面在布鲁纳和奥苏贝尔学习理论中谈到的知识结构。
6单选(2分)研究表明,能带来有效记忆效果提升的最合理的过渡学习量为()
A.350% B.250% C.100% D.150% 2.00/2.00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解析:
7单选(2分)下列学习策略训练方法中属于元认知策略训练的是()
A.配对联想法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解析:
8单选(2分)下列理解符合迁移的关系转换说的是()
A.学习者能否发现和理解两种学习情境之间的内在定势,是迁移发生的关键。
B.学习者能否发现和理解两种学习情境的内部关系,是迁移发生的关键。
C.学习者能够发现和理解两种学习情境之间的内在原理,是迁移发生的关键。0.00/2.00
D.学习者能否发现和理解两种学习情境之间的内部官能,是迁移发生的关键。
正确答案:B你错选为C
解析:
9单选(2分)关于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学习动机不同的学生,其学习行为也是不同的0.00/2.00
B.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之间没有关系
C.学习行为相同的学生,其学习动机也是相同的
D.学习动机相同的学生,其学习行为也可能不同
正确答案:D你错选为A
解析:
10单选(2分)“我一直以为张老师认为我是个勤奋诚实的好学生”,该同学这句话描述的是他的()
A.主体自我0.00/2.00
正确答案:B你错选为A
解析:
11判断(2分)维果斯基认为,语言能力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正确)
解析:维果斯基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维果斯基把人的心理机能划分为两种,一是依靠生物进化所产生的低级心理机能;二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而来的高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以符号、语言作为中介。维果斯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与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心理机能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与转化的过程。因此,维果斯基在他的社会-历史发展观中十分重视社会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认为任何社会都会有意识地根据。自己的社会文化与规范,通过生活、学习、教育等各种方式引导儿童掌握各种经验,使其逐渐成为符合社会规范与要求的个体。在内化的过程中,个体语言的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还没有掌握语言能力的儿童而言,其心理机能往往是低级的,相应的行为表现也是直接、自然和不伴随意识产生与控制的。随着儿童语言能力的掌握与提高,儿童就能逐步借助抽象的语言符号对相关经验进行内化,对心理活动进行改造,从而把低级的心理机能与行为活动转化为间接的、符合社会文化与历史背景的高级心理机能,实现个体心理的发展。
12判断(2分)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容易引起模仿的对象往往是身边最优秀的人。(错)
解析:我们每天经历各种各样的人事物,那是不是我们所观察到的所看到的这些人事物,我们都会去模仿它,最后变成我们所经常所接触到的那些人。并不是如此,所以第一个观察学习的对象是什么?通常容易引发人们更多注意的是我们的榜样。
13判断(2分)托尔曼认为,强化并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正确)
解析:托尔曼提出了潜伏学习的概念,认为潜伏学习是没有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的学习,也就是说,有机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其实每一步都在学习的,只不过某一个阶段的学习效果并没有明确地表现出来,学习活动处于潜伏状态。因此,对于强化和强化物而言,它们并不会影响行为的习得,不管是否具有强化物,有机体的学习都会进行;而强化物最终只对行为表现产生影响:在强化物的作用下,有机体更可能把习得的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学习并不需要通过强化来实现。
14判断(2分)布鲁纳所提倡的经过发现学习建构起认知结构的过程,是一种自上而下地创建知识分类体系的过程。(错)
解析:可以认为,这种类别化和概念化过程的实质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对新信息与知识进行分类方式创建的过程,这种分类方式的创建,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过程,通过逐渐掌握具体的信息与知识,逐步发展出更具有一般性与概括性的规则,是一种从低层次类目向高层次类目发展的过程。
15判断(2分)课堂上学过的原理只要能解决习题中的问题,就完成了原理的学习。(错误)
解析:我们在学习原理的时候一般会经历一些什么心理过程呢?首先,由于原理表征的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对原理的学习首先需要理解与掌握概念,如果相关概念无法理解或理解错误,那么学生也肯定无法理解与掌握原理。原理学习的第二个环节是理解原理所描述的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一般要求理解概念间的意义关系,而不仅是单纯地记住原理的言语表述中所反映的字面关系。最后一个环节是内化原理,我们对原理的学习除了准确把握概念与概念的关系外,还需要把原理内化为知识学习的智慧技能,甚至是学习与认知策略,这要求我们的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运用原理,也需要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的原理应用于生活实践。
16判断(2分)智商越高的人,创造力越高。(错)
解析:智力低、创造力得分也低,随着智力的升高,那么创造力,会呈现出一个他的测验分数会现出一个分化的一个现象,那智力高的时候创造力可以还是低的,也可以是很高的。所以呈这一个关系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智力是创造力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智力高创造力不一定高,当然智力低创造力一般都是低的。
17判断(2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遇到难题不应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求助。(错误)
解析:学业求助泛指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 面向他人(包括老师同学、朋友、父母、兄弟姐妹及其 他一切更有知识的人)或者面向它物(借助字典、参考 书等)寻求帮助的行为。
18判断(2分)根据贾德的迁移概括说,学生越是能够有意识地概括出两种学习之间的共同原理,迁移越容易发生。(正确)
解析:实验发现,迁移概括说的基本观点是,两类学习间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基本条件,但迁移的发生关键在于学习者是否能有意识地概括出两组学习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也就是说,如果学习者对原理的概括水平越高,那么迁移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19判断(2分)由于内部动机一般比外部动机的稳定性更高,因此,当发现儿童是为了得到父母的夸奖而努力学习时,应该及时将其纠正到培养好奇心上来。(错)
解析: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外部动机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为内部动机的,比如,小学生的学习,可能最开始是为了获得老师与家长的表扬和赞许,这时候学习的行为主要受到了外部动机的驱动;但后来慢慢地,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乐趣,形成了学习的兴趣,这时候学习的行为就由最开始受外部动机的驱动逐步地向受内部动机的驱动转变了。另外,这种转化趋势也符合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的行为最初也是较多受到外部动机与强化的驱动,随着社会经验与学习经验的积累,再出现由内部动机诱发的行为反应。
20判断(2分)研究表明,通过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其学习成绩。(正确)
解析:实验学渣如何华丽转身为学霸,起作用的变量就是按照这样的一个顺序来从引导学生的自我概念入手,慢慢的自我的认识到我们自身的情感的体验,到行为到学习的投入,最终转变为借助对于他人的帮助的这样的一个中介,最终达成了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概念,帮助学生们树立自信,最后转化为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这样的一个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