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第4章
(2019-02-27 17:55:58)
标签:
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儒家礼乐四君子儒佛道 |
分类: 修身养性 |
第五周--第四章 儒释道与人生修养
第六周---第四章 儒释道与人生修养
第六周---第四章 儒释道与人生修养
老师课堂交流区:第四章 儒释道与人生修养讨论题
1、古人为何喜欢借物言志,“梅兰竹菊”为何被比喻成四君子?
2、周代“礼乐文化”存在的意义?
4、儒佛道三家在思想上分别给人带来怎么样的启发?
答1:1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四君子”是指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中国古代绘画,特别是花鸟画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是以它们为题村的,它们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称。
答2:一、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优秀的古典诗词作者在创作托物言志这一类作品时,总是能够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悉心的体验,进而准确地寻觅出能表达自己思想情感以及作品主旨的客观对象,即找准言“志”之“物”。
托物言志这一类诗词的创作,常常源于诗人对某一特定事物内在意义的直觉顿悟,之后再将这种直觉的顿悟进行提炼并完善,最终形成单一而明显的主旨。因此诗人必须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在对某一特定事物的特征或特性进行观察、体验、比较、玩味的基础上,进而准确地揭示出所咏之物的品性或品行。
关于梅兰竹菊对梅兰竹菊的诗一般的感受,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为背景的。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发激篡刻诂灸磋熏单抹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大凡生命和艺术的"境界",都是将有限的内在的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无限之美。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
一、梅
咏物诗中,很少有以百首的篇幅来咏一种事物的,而对梅花完成"百咏"的诗人最多。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繁花满树,幽幽冷香,随风袭人。
从梅花的这一品性中,中国诗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那样一种"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所以诗人常用"清逸"来写梅花的神韵,如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和靖那著名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清逸"不仅是古代隐士的品格,而且是士大夫的传统文化性格。梅花所表现的正是诗人共有的一种品质,因而诗人倍加珍爱。
梅花以清癯见长,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那"高标独秀"的气质,倜傥超拔的形象,使诗人带着无限企慕的心情,以一往情深的想象,盼望与梅花在一起深心相契的欢晤:"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的冷香色,含蕴着道德精神与人格*守的价值,因而深为诗人所珍视。
二、兰
空谷生幽兰,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净那种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不只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兰花从不取媚于人,也不愿移植于繁华都市,一旦离开清幽净土,则不免为尘垢玷污。因此,兰花只适宜于开在人迹罕至的幽深所在,只适宜于开在诗人们的理想境界中。
宋人郑思肖在南宋灭亡之后,隐居吴中(今苏州),为表示自己不忘故国,坐卧都朝南方。常画"露根兰",笔墨纯净,枝叶萧疏,兰花的根茎园艺,不着泥土,隐喻大好河山为异族践踏,表现自己不愿生活在元朝的土地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气节。寥寥数笔,却笔笔血泪。倪瓒曾为其题诗:"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所以,诗人爱兰咏兰画兰,是透过兰花来展现自己的人格襟抱,在兰花孤芳自赏的贞洁幽美之中,认同自己的一份精神品性。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凉爽的闲庭中,翠竹依阶低吟,挺拔劲节,清翠欲滴,婆娑可爱,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并以它那"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使诗人在其中充分玩味自己的君子之风。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 。
三、竹
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让诗人深深感动,而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更让诗人引为同道,因而中国文人的居室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王子酞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朴实直白的语言,显示出那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士人骨髓。
四、菊
如果说,冬梅斗霜冒雪,是一种烈士不屈不挠的人格,春兰空谷自适,是一种高士遗世独立的情怀,那么,秋菊财兼有烈士与高士的两种品格。晚秋时节,斜阳下,矮篱畔,一丛黄菊傲然开放,不畏严霜,不辞寂寞,无论出处进退,都显示出可贵的品质。
两千多年以来,儒道两种人格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士大夫,文人多怀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尽管世事维艰,文人心中也有隐退的志愿,但是,那种达观乐天的胸襟,开朗进取的气质,使他们始终不肯放弃高远的目标,而菊花最足以体现这种人文性格。咏菊的诗人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的屈原,而当晋代陶渊明深情地吟咏过菊花之后,千载以下,菊花更作为士人双重人格的象征而出现在诗中画里,那种冲和恬淡的疏散气质,与诗人经历了苦闷彷徨之后而获得的精神上的安详宁静相契合。因而对菊花的欣赏,俨然成为君子自得自乐、儒道双修的精神象证。
二、大约在公元前 11 世纪形成的周代礼乐文化 ,与此前礼乐文化的充分发展有密切关系 。商代的祭祀 活动特别发达 ,从天神 、地祗 ,到人鬼 ,祭祀对象非常多 ;祭祀次数非常频繁 。为了得到庇佑和赐福 ,祭祀 仪式上除了丰盛的祭品外 ,还要表演乐舞 ,娱悦神灵 。因此 ,商代的礼乐文化也就以乐为主 。到了周代 , 大举分封 ,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政治体系 ,人文之‚礼 变得非常发达和突出 。但‚周因于殷礼 ,周礼沿袭了殷礼中的祭祀活动 ,因此 ,祭祀活动在周代的礼乐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当然 ,周代的祭祀与商代的祭祀有所不同 。商代的祭祀是出于对上帝和神灵的强烈畏惧 ,惧怕它们作崇 和降祸 ,举行祭祀是为了讨好 ,希求得到庇佑 ,具有一定的虚幻和迷信 。而周代的祭祀是出于对先公先 王的敬重 ,祭祀活动可借此巩固君臣关系和宗族的团结统一 ,维护周代的贵族统治 ,因而 ,其社会意义和现实功能较为突出 。在《周礼 》的‚五礼 之说中 ,‚吉礼 即祭礼 就处于‚五礼 之首 。《左传 成?公十 三年 》曰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 。说明‚祭祀 和‚战争 一样为国家的头等大事 。由于祭祀重要的地位 ,祭祀活动的经常举行 ,故形成了特定的仪式 。这种仪式及其内在意义在程序化过程中逐渐成为一种象征 。《仪礼 》中记载的《特牲馈食礼 》、《少牢馈食礼 》、《有司 》等关于祭 祀的仪式或程式 ,就充满着象征意味 。周代宗庙祭祀时充当祖先神灵的‚尸 是一种典型的象征 。《礼记 ?郊特牲 》曰 :‚举 角 ,诏妥尸 。古者尸无事则立 ,有事而后坐也 。尸 ,神象也 。祝将命也 。‚尸 是祖先神灵的替身 ,由受祭祖先的子孙装扮成祖先的模样 ,在宗庙中供人祭拜 。因此 ,‚尸 是一种象征 ,‚尸 ,神象也 ,是祖先神灵的象征 。周代的祭祀活动中充满着象征意味 ,象征性文化精神贯穿于周代的 礼乐文化之中 。这种象征性 ,在周代的乐舞艺术和青铜艺术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首先 ,我们来看看周代的乐舞艺术 。周代的乐舞艺术主要有‚六大舞 、‚六小舞 等 。我们且先以‚六大舞 中较为重要的一支乐舞 ———《大武 》乐舞为例来讨论这一问题 。《礼记 ?乐记 》中载有宾牟贾 和孔子关于《大武 》的讨论 ,从中可知《大武 》是表现周武王伐纣克商的经过 ,表现周武王战功业绩的 , ‚夫乐者 ,象成者也 。《大武 》共有六成 ,一成相当于一幕 ,每一成 、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是一定意义 。
三、儒道佛"三教合一"思潮,自明朝中叶起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就产生了,到清朝康熙朝甚至成为国策.那么"三教合一"并非是一种主观的想法,其中有一个基本的根据是,儒道佛三家有共同点.
人们对这个共同点是这样阐述的:
佛教一般被认为是在中国才从原始佛教发展到了顶峰,而中国佛教的顶峰是以禅宗为代表的,在明朝时禅宗理论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了,禅宗的佛学理论核心就是关于"心"的理论.禅宗认为成佛实际就在人的心中一念之间,而不是别的什么.换句话说佛教的“顿悟”就是心的顿悟.所以禅宗认为"心"在实现佛教最高目标涅磐的过程中是最关键的.
中国儒家理论的高峰是理学,理学出现在宋明时期,在明朝以后直到清朝,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理学的核心是关于"心"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正确与否完全决定于"心",如果"心"无杂念,人就无恶行.但人心又是最难掌握的,王阳明最终把理学的认识提炼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道教一向认为人的"心"是实现成仙,实现长生不老的关键.道教有一个基本的观点是这样说的:"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按照道教阴阳五行理论,人五脏之中的心脏属火且属阳,而人的肾脏属水且属阴,并且心脏属火在上而肾脏属水在下.由此道教断定人之所以寿命不长,就是因为在水面上的火燃烧不久,这个火随时就有熄灭的可能,也就是心随时有停止跳动的可能.那么道教给出的办法就是颠倒阴阳,关键是通过内外丹的修炼改变心的属性.使心属水而肾属火,这样人就可以成仙.
当然道教的心比较具有物质的概念,而佛教的心纯粹是思辩的产物.儒家的心学是介于两者之间.总之,而且看法都一样.
归纳以上,所以儒道佛三家可以交集在一起,就是因为三家在对于"心"的认识上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三家都认为"心"很重要,所以儒道佛三家的共同点就是关于"心"的观点.
儒道佛三家的不同点就太多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三家在本质上的一个区别.
实际上,儒道佛都是属于精神上的东西.特别是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三家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儒家的思想本质上是一种"入世"的思想,"学而优则仕",学了儒家要去用的,要进入"红尘世界"去安邦治国,经世济民.
佛教和道教本质上是"出世"思想,是讲究个人清净无为,出离红尘而修身养性.当然佛教和道教在修行的目标上有区别,佛教讲究涅磐而道教讲究成仙.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进则经世济民,退则独善其身",而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思想,是专门讲"进"的,但儒家思想的不足就是没有完全解决人在"退"时的精神问题.借用现代宗教学名词就是没有解决人在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问题.而佛教和道教解决了这个问题.
所以我认为在关于人生问题上,三家的本质区别在于,儒家是"入世"思想,而佛教和道教是"出世"思想.
答3:中国古代文人喜爱梅、兰、竹、菊,是因为喜欢梅的冰肌玉骨、兰的秀质清芳、竹的虚心有节、菊的贞洁不屈,并誉为“四君子”。
答4:周礼乐文化是贵族阶层的身份地位象征,有钱有闲才能享受,发展至今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一章
1单选(1分)儒家所说的“修身”就是对个人的( D
2单选(1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A.韬光养晦 B.发愤图强1.00/1.00 C.嫉恶如仇 D.乐于助人
3单选(1分)用今天的语言,“慎独”就是(
A.自省 B.宽人 C.自觉1.00/1.00 D.孤僻
4单选(1分)“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是谁提出的?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A.左丘明 B. 杨振 C.王阳明 D.朱熹1.00/1.00
5单选(1分)“四谛”是佛法的中心思想,指的是( 正确答案:B)。
A.苦、生、灭、道 B.苦、集、灭、道1.00/1.00
C.苦、升、灭、道 D.乐、集、灭、道
6单选(1分)如果一个人时时为了某种目的而生活,为了某种功利而做事,这便是佛家所说的( 正确答案:D
7单选(1分)佛道上的真正“超越”,乃林语堂评价东坡先生的那句话,即(D
A.能放弃所求B.能忘记苦恼C.能享受人生D.能否定人生1.00/1.00
8判断(2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多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山水花鸟等物,赋予他们特殊的品格与寓意,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正确
9判断(2分)“礼”、“乐”是所有君子必备的主要修养。正确
10判断(2分)以法治世、以佛修心、以老养生成为两千年来中国朝廷治国安邦的思想法宝,也是古代士大夫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错误
11判断(2分)未经审视的生活是值不得过的。正确
12判断:戒、定、慧三学是循序渐进的关系。也就是说,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正确
13判断(2分)慧的主要根源是戒与定,所以修持的入门工夫应从身心两方面着手:一是修德,二是修心。错误
14判断(2分)老子曰:“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宇宙世间中,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也因而是永恒不变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