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儿园班级管理

(2013-07-19 11:43:00)
标签:

教育

分类: 《保教知识与能力》大纲整理
作者:袁贵仁 来源:《中国教师新百科》――幼儿教育卷 上传时间:2004-12-14 08:00:00 关键词:班级管理

youeryuan banji guanli
  
幼儿园班级管理(management of kindergarten classroom) 班级管理又称班级经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班级管理认为凡班级教师进行的一切活动都称为班级管理。狭义的班级管理是指为了完成园所的教育目的及各项教育活动并使其能够顺利进行,而将班级的人、事、物等各项条件作一种整顿、改善与处理。一般说来,幼儿园班级管理是指幼儿园班级中的保教人员通过计划、组织、实施、调整等过程协调班集体内外的人、财、物、时间、空间,以达到高效率实现保育和教育目的的综合性活动。这一概念包含了几层意思:①班级管理是由人去实施的,即管理的主体是人,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②班级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实施、调整等环节来实施的。③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幼儿园的人、财、物、时间、空间等。不同管理活动的对象不同,可以是人或任何其他因素的综合。
  
工作环节 班级管理工作可分为4个环节:①幼儿园班级工作计划的制定。计划是确定行动的纲领和方案,促使行为趋向于目标的管理活动。它是一种预先的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幼儿园班级工作计划是班级管理者为班级的未来确定目标,并提出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步骤的管理活动。了解孩子的实际状况是我们制定计划的前提条件。②幼儿园班级工作的组织与实施。班级工作计划制定得再好,也只是文字性的东西。计划和结果之间还需要组织与实施。组织是指安排分散的人或事物,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实施即实行。幼儿园班级工作的组织与实施是指将班级中的教师、幼儿、材料、物品、空间、时间等要素进行合理安排,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并加以实行。③幼儿园班级工作的检查与计划调整。检查是对计划的检查,根据计划实施的情况对预先制定的计划进行调整。④幼儿园班级工作的总结与评估。总结是管理过程的终结。它对班级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与评估,发现成绩和缺点,总结经验和教训。总结的过程也是一个对以往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分析和研究的过程。
  
4个环节是互为条件的,前一个环节是后一个环节的基础,后一个环节是前一个环节的落实与实施。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螺旋上升的链。每一次新计划的目标都比上一个计划目标水平提高。如此不断循环,最终促进幼儿园工作质量的提高。
  
管理原则 进行幼儿园班级管理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班级管理原则是对班级进行管理必须遵循的普遍性行为准则。它对班级全面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实践证明,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和高效性原则是班级管理中最基本的四大原则。①主体性原则。指教师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具有的自主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同时又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强调这一原则的目的在于引导作为班级管理主体的教师充分投入地从事班级管理工作,能从自己所在班级的实际出发,提出一系列管理策略和方案,创造性地运用多种理论和方法,协调班内的多种因素。在提高班级管理成效的同时,幼儿作为学习、游戏的主体地位得到保证和确立,使教师作为管理者的主体性与幼儿作为学习和游戏者的主体性相结合。②整体性原则。指班级管理应是面向全体幼儿并涉及班内所有管理要素的管理。整体性原则保证了班级全体幼儿的共同进步而不是部分幼儿的超常发展,确保班级各种管理要素得到充分的利用。③参与性原则。指教师在管理过程中不以管理者身份高高在上,而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民主、平等地对待幼儿,与幼儿共同开展有益的活动。④高效性原则。指教师进行班级管理时,要求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尽可能地使幼儿获得更多、更全面、更好的发展,使班级呈现更健康的面貌。
  
管理模式 幼儿园班级集体中一般由二三十个幼儿一起生活、学习和娱乐,他们虽然具有相同的年龄特征,但各自的个性、晶质、生活经验和能力却是多种多样的。要保证集体中每个幼儿自觉地接受生活教育管理,掌握一定的生活常规和知识技能,从而达到幼儿园保教目标,保教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班级管理方法。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是每个保教人员基本的工作技能。幼儿园班级管理方法存在一些基本的方法模式,常可归纳为以下5种:①规则引导法。指用规则引导幼儿行为,使其与集体活动的方向和要求保持一致或确保幼儿自身安全并不危及他人的一种管理方法。②情感沟通法。指通过激发和利用师生间或幼儿间以及幼儿对环境的情感,以引发或影响幼儿行为的方法。幼儿园孩子情感较成人外露,易受暗示和感染,所以教师很容易把握幼儿的情感特点,容易从幼儿情感着手,对幼儿的行为加以影响和 引导,以达到管理的目的。另外,幼儿的情感伴随幼儿身心活动的全过程。所以,情感沟通法可以辐射到幼儿的全部生活、教育、游戏活动中去。它既能加强对幼儿的管理,又能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③互动指导法。指幼儿园教师、同伴、环境等相互作用的方法。班级活动的本质是由幼儿参与的,同指向的对象发生相互作用的活动,即班级活动过程就是由幼儿不同对象互动的过程。因此,指导幼儿主动地、积极地、有效地同他人交往是班级管理的一种重要的方法。④榜样激励法。指通过树立榜样并引导幼儿学习榜样以规范幼儿行为,从而达成管理目的的方法。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爱模仿、易受暗示的幼儿来说更是如此。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利用具体的健康形象和成功的行为做示范,来引导和规范幼儿的行为。⑤目标指引法。指教师以行为结果作为目标,引导幼儿的行为方向,规范幼儿行为方式的一种管理方法。从行为的预期结果出发,引导幼儿自觉识别行为正误是目标指引法的基本特点。

一、学前班级管理意义
  根据我国当代管理学者翟立林的定义,管理就是“通过组织计划采行动。把一 个机构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充分运用起来,使之发挥最大效果。以达到机构的目标,完成机构的任务”。那么什么是学前教育机构班级管理呢?班级管理是学 前教育机构管理的核心工作,是指教师与行政人员遵循国家的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按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保教工作的工作规律,采用科学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手 段,将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各要素合理组织起来,为实现国家规定的学前教育目标而进行的保教组织管理活动。要提高班级的保教质量,需要良好的师 资、设备和足够的资金。而这些资源的充分合理地利用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益,而这一切必须依靠管理,依靠管理者对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各种因素的 组织与调配。班级的科学管理是学前教育机构管理的基础工程,是提高保教质量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二、幼儿园班级管理目的

  班级是学前教育机构的基层组织,也是一个多功能的整体组织,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很好的发挥班级的作用。

(一)生活功能

  班级为儿童提供了共同生活的组织环境,每个儿童在集体中的生活行为如厕、喝水、吃饭等都会受到班级组织管理的影响。有序、合理的安排儿童一日生活。对于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提高活动效率,促进儿童发展有重要意义。

教师要注意科学安排儿童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使儿童在稳定有规律的节奏中获得生活的安全感;通过培养儿童的生活习惯,培养儿童的时间观念;促进教育生活各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为保教人员相互配合.步调一致提供客观保证。

(二)教育功能

班级不仅是一个生活集体,同时是一个教育集体。班级是开展集体教育的组织保证。通过对活动的精心组织与策划,保证了教育活动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有利 于提高教育活动质量和效率,全面实现学前教育的教育目标。班级尤其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突出的作用。班集体共同的教育目标。共同的行为规范,能够约束每个 儿童的行为,增强儿童的集体意识,对克服儿童的自我中心,发展儿童的自我意识有重要作用。同时班级中有利于形成共同的舆论、价值观、共同的活动规则,集体 活动为儿童的个体行为提供了模仿和相互学习的榜样及相互监督的标准,为实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提供了必要条件。班级为儿童之间和儿童与教师之间的良好 交往提供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使儿童尽快掌握交往的技巧。共同的价值观,使幼儿产生班级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使儿童能够自由表达自我。相互交流.相互 影响。总之,班级对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三)社会服务功能

 

《规程》指出:“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 利条件”。不可否认,父母对孩子具有培养教育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家长同时担任着社会上各种行业的工作,学前儿童尤其3岁前儿童,需要精心的照顾和教育, 如果孩子得不到妥善的照顾。家长就没办法安心工作。因此学前教育班级实际上承担着解放父母劳动力,做好家长服务工作。同时因为父母不一定都具有丰富的学前 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班级教师又承担着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家庭教育的职责。0~3岁的早期教育,还主要是担负着指导家长科学育儿的任务,为家长提 供教育服务。学前教育机构班级实现着为家长服务的社会功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