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七十年代之 承载了儿时美味记忆的三厂食堂回民餐厅


标签:
房产爵士乐队爵士钢琴岛屿生活 |
分类: 郑州美食全搜索 |
郑州棉纺厂,昔日辉煌成为美好回忆。
说到郑州,除了“火车拉来的城市”外,“纺织城”自然也是响当当的郑州印迹,棉纺路上的那些工厂,既是现实的存在,又是城市正在延展的记忆,更有人称其为那个时期的艺术品,其中,赶上好时候建设的国棉三厂,当时更是漂亮得在全国出了名。
如今,这些做出出色贡献、成就了郑州成为全国赫赫有名的纺织工业基地的棉纺厂,面临着历史性的变迁,国棉三厂也不例外,厂房已经开拆,建设路上的大门、棉纺路上的大门和办公楼,以及正对着厂区大门的两栋苏式居民楼将得以保留,按照规划,这里将建成纺织工业博物馆,这个机器飞转中留下一代又一代纺织正对着建设路的大门上,“郑州国棉三厂”几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四根大红柱子更是醒目,“力争上游”等醒目标语,穿越时空依然响亮。在2009年郑州市规划局公示的《郑州市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规划中心城区保护名录》中,这里的大门经专家“海选”被列入其中。
沿三厂中街往里走,处处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不时有熟人见面谈笑,男女老少的步履显得很悠然,路边居民楼上,偶尔看到有老人推开老式木窗,若有所思地看着窗外。
当年,从郑州火车西站有专用线直接铺设到厂里,郑州最早开通的1路公交车就是从二七广场到国棉四厂方向,后来延伸到了六厂;郑州人找对象也一度推崇“女找棉纺厂,男找铁路上”,谁能娶到纺织女工,倍儿有面子……正是几个棉纺厂的出色贡献,使郑州成为全国赫赫有名的纺织工业基地,后来,随着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效益也日渐下滑,后来成为负数。
国棉三厂的建设者不只是郑州人,还有不远千里前来援建的上海人、无锡人、常州人等,郑州人习惯叫对方“老师”或“师傅”,大家既是同事又是邻里,南北交融之中,给忙碌又平淡的生活添彩不少。“别的不说,到菜市场转转,就知道这里的南方味儿比郑州其他地方浓。”一些老职工回忆说,南方人吃饭确实比北方人讲究,花样多,像豌豆苗、鱼、虾之类在北方人食谱中难得一见的菜,当时市场上很少有,这些南方人则离不了,渐渐地,市场上的菜品跟着需求不断丰富,带动本地人的餐桌也跟着丰富起来。
大厅相当怀旧有木有?
这里的主打菜是扒羊肉和松鼠鱼,菜辆的确挺大的。
方便面同学的造型越来越卡通了有木有?
扒羊肉是我比较喜欢的菜不过做的好的地方不多,这里做的色,型,都很标准,肉的火侯稍欠一些,相对而言还是更喜欢西兰轩的出品。
松鼠鱼的刀工相对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