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年夜饭美食圈杂志新浪河南博客新浪河南 |
分类: 心情日记 |
中国人好像生来被安了定时器,每到农历这个时候,开关啪嗒一响,大伙儿就像候鸟或是洄游鱼类一样,搭飞机,挤火车,骑摩托,骑单车,今年甚至出了个长跑回家的网友。。。排除万难也要回到一个叫做“老家”的地方,去吃那一顿年夜饭。
当不管经历怎样的曲折,怎样的辛苦,终于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家。无论去餐厅定制,还是在家自理,无论是四世同堂的大家族,还是温馨小家庭,一家子的人围坐在一起,把家人早在几天甚至几周前就开始用心准备的,热腾腾的最丰盛的年菜一样一样端上来,用这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顿饭来迎接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春节。
年夜饭,就是要一家人在一起!
往日里到了这个点保准是拥堵异常的北环彩虹桥今日显得异常宽阔安静。
不堵车都有点不适应了呵呵。来一张纪念一下吧
开车回西开发区的爸爸妈妈家,人和车都像消失了一般不见了。
爸爸妈妈的餐桌上已经摆满了我们从小时候就最爱吃的年菜。走遍天涯海角,吃遍珍馐美味,最怀念的还是妈妈做的饭啊。
不论你身在何方,地处多远,最熟稔的菜肴,永远是童年的味道,永远是母亲烹饪的味道,终生不会改变;不论显贵腾达,不论浪迹天涯,牵扯你梦挂魂萦,牵扯你像风筝一样,每过一年即被悬空扯回地面,当然是只属于故乡的味道。一旦你生于斯,长于斯,味蕾便注定被圈定在故乡的半径之内,真真切切,一生不容改变。
厨房里姐姐为我们炖着最家常的砂锅鸡,
那香喷喷的味道。。。。。。。。
吃年饭,玩爆竹,贴春联,发压岁钱,守夜。。。
上下五千年没有中断的中国文化传承就是在这样一点一滴的烙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和血液中,无论你走到哪里,永远无法改变!
昨天看了这个新年插画才知道在火药发明之前的中国人就是用这种燃烧竹子的噼啪生来过年的。
这才是最正宗的爆竹类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在我们北方过新年一家人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绝对是最重要的事。
和面,搅馅,擀皮。。。要的就是这种人人动手分工协作,全家总动员的参与感。
今年的饺子又多了一个小帮手,
过年宝宝们最开心,不仅有新衣服穿还有压岁钱领,猪仔今年已经会拜年了,看着小朋友又长大了一年,婆婆给着钱笑的还特别开心。
外婆发过了大姨也有红包给类。
猪仔小盆友在琢磨,这能买几个铠甲战士吧?!
祝各位见过没见过的博友和一年来对厨房关注和帮助的好朋友们
新年快乐!万事如意!恭喜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