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那道光

标签:
布莱松扒手杜琪峰文雀贾樟柯小武城市之光卓别林周星驰破坏王 |
分类: 电影 |
布莱松的《扒手》,1959年黑白片,不知此片是否受到当时新浪潮影响,注重实景拍摄、自然化表演和撷取生活场景,弱化因果逻辑性,情节散淡,大量采用中远景(上图是片中罕见的一个近景镜头),属生活流电影,但大量的人物内心旁白又让影片带有意识流色彩。故事讲一个失去生活目标、游手好闲的青年以扒窃为生,终致身陷囹圄,有浓厚的存在主义意味,最奇怪的是女孩对她不离不弃,也是这份爱情令他有幡然醒悟之感。这是一部启发贾樟柯拍《小武》的经典电影,也对保罗·施拉德影响深远,《出租汽车司机》的剧本据说就受到此片启发。我另发现杜琪峰的《文雀》中的很多片段都在向该片致敬——两部电影对扒窃手法的调度都有艺术化的令人叫绝的处理。
《城市之光》,1931年黑白无声片(对白无声,偶有字幕提示,有音乐和部分音响背景),一部更经典的电影。卓别林是真正伟大的喜剧大师,可以运用癫狂的喜剧样式来包装辛酸的内核,将悲喜剧元素糅合得天衣无缝,《城市之光》所营造的笑中带泪的艺术感染力相当强大。卓别林是胸怀博大、宽厚、柔软的艺术大师,对下层阶级有着发自内心的真切体认与同情,也因此他的影片才会洋溢着底层的温暖、善良与爱心(这正是城市里的那道光亮吧),甚至那份有着自知之明的退怯与卑微都令人由衷感动。其实更让我佩服的是,他时时不忘对资本家与上流社会极尽挖苦嘲讽之能事(如开场对众人膜拜的雕塑加以“侮辱”式的调戏,在舞会与聚会上的洋相百出,等等),批判意识一目了然。《城市之光》中最令人赞叹的是对资本家伪善的两面性的揭示,片中那个被卓别林所救的有钱人,晚上像个推心置腹的慈善家,白天又恢复成冷酷无情的资本家,性格变化之大不啻于人格分裂,其实蕴含了相当深邃和犀利的批判。
影片讲述的流浪汉与卖花女之间含蓄的感情故事已是毋庸置疑家喻户晓的经典,朱延平曾在《蜡笔小小生》(1995)中让吴孟达与朱茵几乎照搬重演了一遍整个桥段。打拳击那场戏我印象也较为深刻。之前卓别林先用烘托手法层层递进,表现将要面对的对手的可怕,那种效果的累积令人捧腹,说明卓别林非常擅长运用对比。正式上场之后卓别林的诙谐、滑稽与机灵令我笑到肚疼,很久没有这样开怀地笑过。我觉得周星驰在《漫画威龙》和《破坏王》两部片的决斗结尾都学习了卓别林,堪称将卓别林的鬼马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