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月围城》:去留肝胆两昆仑

(2009-12-21 20:10:28)
标签:

十月围城

陈德森

谭嗣同

狱中题壁

梁家辉

王学圻

甄子丹

孙中山

娱乐

分类: 电影

《十月围城》:去留肝胆两昆仑

(《十月围城》刻画了一群忠肝义胆、为情义舍生忘死的民间义士形象,不过略为遗憾的是,黎明塑造的刘郁白这个角色还不够丰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剧透,慎入)谭嗣同的这首《狱中题壁》,历来解释不一,特别是最后一句“去留肝胆两昆仑”,到底是何含义,更是聚讼纷纭。有一种解释最为流行,也即无论“去”与“留”、“生”与“死”,都是巍巍如昆仑的大义凛然的抉择。这或许也不是谭嗣同的本义,但我以为,这样的解释,却很适用于解读《十月围城》的内涵。

《十月围城》之所以打动人心,在于一群无名英雄的壮烈牺牲。影片提供的假想故事是,为了保护孙中山的安全,革命党召集了一批挺身而出的民间义士,他们奋不顾身地与朝廷鹰犬厮杀揪斗,最终掩护孙中山成功部署起义计划,并安然脱险,而他们却与凶狠的敌人玉石俱焚。从故事看,几乎完全是谭嗣同诗的生动演绎:孙中山是革命领袖,一代伟人,为革命大业计,他必须“留”;而王柏杰饰演的少爷以及甄子丹、黎明饰演的沈重阳、刘郁白等一帮义士,必须冒着生命危险执行掩护任务,也即必须“去”。唯有义士们临危不惧地“去”,才能让孙中山安然无恙地“留”。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同样也是无可奈何的决定。影片片尾打出一行行各地相继起义乃至辛亥革命成功的消息,无疑表明这都是义士们义无反顾抛头颅、洒热血的成果,因此他们的牺牲不是无谓的白白牺牲,而是有价值的重若泰山的牺牲,“去”与“留”的意义由此得到了一致的体现。

有意味的是,除了梁家辉饰演的陈少白(历史上真有其人,新闻史上重要的报人)、王学圻饰演的李玉堂、王柏杰饰演的李重光寥寥几人外,参与保护行动的义士多半不知道自己要保卫的到底是何方神圣,也不清楚他们的壮举将会对历史产生怎样重要的影响,他们或是为了挽回亲情,或是为了报恩,或是为了复仇,或是为了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就二话不说地走上了不归路,但都集中地体现了传统中国人信守承诺的忠义精神,这实质上是“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侠义精神的表现。而他们混迹于芸芸众生的市井小民身份,如赌徒、车夫、乞丐、卖臭豆腐的流落僧人、戏班女等,与身怀绝技的反差,则验证了“大隐隐于市”这个朴素真理,说明民间卧虎藏龙,更重要的是他们忠肝义胆,一言九鼎,对承诺的事即便赴汤蹈火也万死不辞。我以为,这些义士身上所反映的草根精神——坚毅、勇敢、信义、忠诚与牺牲精神,正是这部电影打动人心的最根本的源泉所在;而浓墨重彩地讴歌小人物的美德、力量与悲壮,也正是这部电影的特色与情怀。

殊为难得的是,虽然影片重心落在民间义士的刻画上,但陈少白这样的执著忘我的革命党兼报人、李玉堂这样的急公好义的商人、李重阳这样的热血富家少爷、曾志伟饰演的外冷内热的警察司长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就是说,片中出场的十多个重要角色几乎个个都有血有肉,有棱有角,较有个性和区隔性,在两个多小时的银幕时间里,这是很难做到的,而《十月围城》在群像塑造上显然是成功的。即便只有寥寥几场戏且多以背影出场的孙中山,观众也能通过他的旁白和他放弃与母亲相见等情节,能够感受到他身上感人而伟大的人格魅力。可见此片编导人物刻画的功底的确非同一般,至少是他们是花了心血在经营这部电影。

事实上,影片所构造的是一个不同阶层的义士联合对抗朝廷鹰犬的故事,也即包括知识分子、商人、学生、车夫、乞丐、巡捕、小贩等不同社会阶层在内的群体构成了一般意义上的正派,套用《镜花缘》中的话是“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一不有”。虽然他们中有些人未必能够认识到保护行动本身的意义(甚至动机是出于报恩或报仇),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在“不做亡国奴”、“我是中国人”这样的爱国精神感召下奋起反抗。以往的香港电影总是不可避免带有些许身份不明的困惑,《十月围城》所抱持的态度与此已经大相径庭,片中人物对自身的国族归属毫不含糊。当李重阳热泪盈眶地喊出“不做亡国奴”时,这部电影所流露的情怀再明显不过地“皈依”了“中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