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寻人》与《女人不坏》点评

标签:
徐克深海寻人女人不坏陈可辛张婉婷娱乐 |
分类: 电影 |
徐克的坎坷回归路(下)
文/黄文杰
《女人不坏》是徐克对北京与大陆一次隔靴搔痒、一厢情愿的想象,也是徐克试图以个人卡通趣怪风格迎合大陆市场与都市消费群体的一次努力。片尾出现的摇滚演唱会是对《海角七号》的恶搞还是致敬,巧合抑或抄袭?
2008年徐克继续发力,接连推出《深海寻人》与《女人不坏》两部作品,但都遭到票房与评论的冷遇。客观而言,这两部影片在短时间内先后问世,再度显现徐克不断开拓新领域的精神与旺盛的创作力。《深海寻人》深入现代人脆弱多变的心理世界,剖析世人置身于都市森林里的多面性、扭曲面与分裂性格,探讨现实压力给人类造成的精神紧张所带来的可怕后果,这种题材与立意对徐克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尝试,应该说也是颇具现实意义的。但今时今日的徐克在形式上越来越随性自由,到了这部电影甚至连认真叙事的兴趣都没有,线性叙事法则被完全打破,大段情节难分虚实真假,抑或梦境/想象与现实,加之剪辑跳跃,高密度使用插叙倒叙,后小半部分更居然处理成抒情化的散文式段落,风格可谓怪诞离奇。我觉得此片其实属于意识流电影,海洋失踪案件更令我联想到安东尼奥尼的《奇遇》与杨德昌的《海滩的一天》,充满不确定性与不拘一格的气质,兼且自我消解与颠覆,大概是徐克电影中现代派气息最浓厚的一部。因为影片剧情混乱暧昧,缺乏连贯,殊不完善,特别大陆上映版本又经过删减,引发观众的强烈不满也就在情理之中。另外,细心人也会发现,《深海寻人》开篇后大部分时间煞有介事地似乎在讲一个悬疑恐怖故事,可是到了后半段突然完全消解,把前面的情节彻底推翻,重新出发,构造的是一个与前半段截然相反的故事。这种框架与叙事手法明显借鉴了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同样述说现实残酷,令人心痛负疚,因而虚构出一种梦境或者说假象来自我安慰,以换取内心的安宁,而且两部影片的女主角最后都选择了自杀以求得精神解脱和自我救赎。也因此,《深海寻人》乍看上去浓烈的实验性与前卫语言实际上只是某种程度上的模仿而已(《七剑》又何尝不是对黑泽明《七武士》的致敬?)。
《女人不坏》回到《刀马旦》“三个女人一台戏”的套路,不过因为背景转向大陆现代化都市——首都北京,此片估计更多地向《欲望都市》类的影视片取经。这是徐克首次直接而力图全方位地刻画大陆都市女性情感生活的影片,充塞着办公大楼、高架、商场、华服、高档餐厅、酒吧以及劲爆热烈的摇滚等影像与声音,洋溢着时尚色彩,拍得流畅跳荡,动感十足,并重现了昔日作品的卡通搞怪趣味,不少情节也很好玩(如周迅的僵硬症,桂纶镁的妄想症,对《集结号》的恶搞戏仿,以及阴差阳错的拍卖),片尾还出现与《海角七号》如出一辙的摇滚演唱会,这些均表明徐克力图在此片中将个人风格与市场需求融为一体。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此片剧情的肤浅与支离破碎、情感的牵强与生拉硬扯并不能赢回观众的好感。虽然徐克很努力地试图将叙事背景“去陌生化”,包括三环、四环、摇滚村、塞车等意象的存在,但这些表面功夫并不能取代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与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失去这些作为创作的根基(要命的是影片的编剧是韩国人郭在容),《女人不坏》里的感情戏只能是莫明其妙、突如其来的空中楼阁。或许徐克自己也没弄清楚北京这样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国际大都会里的女性到底是怎样结交异性的,所以只能设想出一种叫做“菲洛蒙”的东西将男女牵扯在一起,离开“菲洛蒙”,徐克演绎故事便有点手足无措。无中生有的想象是徐克的强项,但落到实处,他就无所适从了。所有人都知道,爱情片最好看的就是男女之间起伏变化的情愫,偏偏《女人不坏》在这点上做得最差,情感的来去变化严重缺乏过渡与转折。看着片中几对男女之间根本没有感情基础、毫不来电也压根无法打动人心的所谓感情,我们怎能不怀疑徐克是否真的老了?!当年那个可以把电影拍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曲折动人、揪心牵肺的讲故事高手到哪去了?徐克拍《女人不坏》,其实跟陈可辛拍《如果,爱》、张婉婷拍《北京乐与路》犯了一样的毛病,脱离生活基础,导致文本空洞虚假,隔靴搔痒,强而为文。相比之下,同样是反映都市女性的情感,我觉得《女人不坏》显然没有张艾嘉的《20·30·40》来得贴切自然。
近三十年来,徐克一直努力求新求变,不断挑战自我,颠覆传统,但现在,他不仅要面对新时期复杂多元的观众口味和市场需求的考验,更要挑战面临创作瓶颈的自己。不管怎样,作为他多年的影迷,我依然期待着他的风云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