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冯小刚:游走在贺岁与类型之间

(2008-12-18 16:51:04)
标签:

非诚勿扰

冯小刚

夜宴

集结号

大腕

一声叹息

手机

甲方乙方

不见不散

娱乐

分类: 电影

冯小刚:游走在贺岁与类型之间

文/黄文杰

冯小刚:游走在贺岁与类型之间

冯小刚的《非诚勿扰》又走回当年冯氏贺岁片插科打诨、卖弄对白的痞味老路,整部影片只能说是偶有丽词佳句,但整体则欠完善,风格紊乱,正剧与喜剧段落衔接得突兀生硬,情节俗套而支离破碎,情绪做作而蜻蜓点水,对现实的反映虽灵敏迅速但也是浅尝辄止,与片中展示的各地风景一样只是浮光掠影,浓厚而明显的商业标签更讨人嫌。相比之下,《夜宴》跟《集结号》更能证明冯小刚作为导演的功底。

(以下也写于一年前,空了再细说《非诚勿扰》)在我个人印象中,冯小刚的“出身”并不好。他的早期作品,包括票房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贺岁三部曲”——《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及《没完没了》,均流露出浓厚的痞味和玩世不恭的犬儒气,而且太过卖弄自以为招牌的京味幽默,又往往游离于剧情之外,逞了口舌之快,却也常常导致剧情不够紧凑。用广东话来讲,冯小刚的那些电影是典型的“口水多过茶”,口白多过叙事,缺乏实质性内涵和严肃性态度,也因此难免让人怀疑他的真诚。

进入新世纪,冯小刚逐渐有了转型的愿望。《大腕》在经营一出离奇、夸张、荒诞的喜剧/闹剧之外,明显有了针砭世事的言外之意。《一声叹息》与《手机》则试图紧扣社会热点话题与争议性现象,剖析时代转型过程中人性的复杂与善变。遗憾的是,《一声叹息》在婚外情(或者说三角恋)这个传统模式上并未贡献什么新意,除了呈现一种歇斯底里的焦灼与折磨,不论故事还是立意都显得比较平庸。而《大腕》与《手机》的讽刺意味固然十足,却也再次滑入对白陷阱和游戏窠臼,影响了影片整体的批判力度。

后来的《天下无贼》更像一个怪胎。这部电影的问题跟《手机》一样,其实都是试图言志的野心之作,却都由于不肯放弃那些插科打诨的噱头,变成不伦不类的四不像。像王薄与王丽间分分合合久经考验的感情以及王薄的死,乍看似乎是上演一出正剧甚至是悲剧,可是片头被骗的傅彪、火车上打劫的范伟等人的戏分,又掺杂了太多的滑稽搞笑元素。因为这些胡闹桥段的生硬插入,影片风格极度紊乱,既表明冯小刚在创作上的摇摆浮躁心态,也暴露他对商业类型片的整体把握能力尚不够火候,不能将悲喜剧元素合情合理、不露痕迹地融于一炉。

应该说,就商业角度而言,上述这些影片都是成功的;而且就社会影响来看,冯小刚每部影片上映,随着片中那些充满京味幽默的台词的流行,总能在一定时期内形成文化热点,因而渐渐在大陆影坛造就一股独特的冯氏风潮。然而只要我们沉下心来反思,冯小刚固然屡屡为投资方带来利润回报,为社会带来议论话题,但是作为一个导演,他固然不乏小聪明,却也始终有点小家子气,缺乏清晰完整的创作意图,没有表现出娴熟大气的掌控能力。这种情况的改观,要直到2006年推出《夜宴》。

除了葛优那句“我泱泱大国,以诚信为本”,《夜宴》几乎看不到过去冯小刚的影子。这部在古装大片潮流下应运而生的电影,突然很不冯小刚,这对投资商来说或许是冒险,我却开始对冯小刚刮目相看。经过多年的拍片经验积累,以及不断地自我调试、努力,冯小刚终于拍出了一部风格完善、格调庄重的影片。也可以说,这几年来冯小刚一直在寻求蜕变、提升,到了《夜宴》,方才实现了破茧化蝶的美丽变身。

《夜宴》抛弃了过去冯氏作品难以割舍的喜剧元素,反而放开手脚(恰也摆脱了因搞笑桥段牵强堆砌而影响剧情及主题的积弊),一心一意地打造古典悲情故事,具备了过去冯氏作品所不具备的诸多优点:严密的结构,沉稳从容的叙事手法,通篇一致的格调,以及摄影、美术、音乐、动作等多方面协调完美的发挥。冯小刚完全闯入一个陌生的领域(《夜宴》是他第一次尝试古装题材),能够达到这样不俗的水准,充分体现他至此已具备扎实的导演功底和艺术整合能力。2007年他推出战争题材影片《集结号》,打破由国营厂主宰战争大片的垄断格局,拍出雄浑阔大的气势,悲惨壮烈的氛围,粗犷豪迈的气魄,更重要的是颠覆了既往对胜利者的刻画模式,真实地描摹了战争中人们的种种心理(包括恐惧的、畏缩的),将历来被神化的、美化的但也毫无个性可言的、形象刻板的战争英雄,还原为一个个平凡的立体饱满的血肉之躯(这种平凡并不影响他们本身的伟大与人们对他们的景仰),并通过一个连队的牺牲,质疑传统思维惯性与价值观中对个体(少数者)利益的漠视。该片的成绩与世界上优秀的战争片相比固然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此片也明显带有模仿和借鉴的痕迹,但对中国战争片来说却是了不起的进步,令人耳目一新。以冯小刚的灵活性和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或许可以断言,在类型片创作上他还有很大空间可以开掘。

从当年的贺岁片票房保证到如今的类型片开拓者,不论冯小刚的这种转变是出自他个人自觉的创作突破需求,还是出于因应市场日新月异的口味变换(京味喜剧片连复一年,不排除观众对之产生审美疲劳的可能)的目的,总之作为导演,冯小刚实现了他的华丽转型,也确乎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变化着、进步着,这是毋庸置疑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