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拯救失落的灸法 (转载)

标签:
中医灸法针灸孙思邈千金方华佗肘后备急方灸经健康 |
关于灸法,这是中医里面非常有效,而且能治大病重病危病的一个治疗手段,可惜最近几年,灸法没有人用了。叹惜之余,我找到一篇关于灸法的文章,贴在我的空间里,目的是想因此提醒一下大家,看病不仅仅是吃中药,还包括针灸。特别是灸法,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法。文章有些长,但可读性还是很强的。
希望读后,每个人都开始重视灸法。并且能亲自实践一下,对你的健康绝对有好处。古人有句话,说如果去南方出差旅游,不跟不灸足三里的人一起走。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不灸足三里,就会感染南方的瘴气,容易生病,结果影响旅程。我们老祖宗的东西,往往是数千来积累的精华,效果不用怀疑的,现代人千万不要只想着现代医学,现代技术,而忽视了传统的东西,因为它实实在在的是个大宝贝。
针灸,针灸,有针有灸。记得针,忘了灸,是不是丢了针灸的一半了。
一
2001年,西安某医院针 灸 科,科室主任看到某治疗室为患者施 灸 而冒出了烟雾来,立即进去干涉,不让医生为患者施 灸 。
2005年12月上旬的某一天,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某研究生宿舍,研究生肖晓玲和她的同学不知为什么谈起了 灸 法,结果,谈论了半天,“大家对 灸 法好象没多大信心,不认为这种方法在治疗上会起多大作用。”
在城市的大街上,随便问一些过往的男男女女,很少有人知道 灸 法的存在,有的人回答道: 灸 法?知道知道,不就是扎针吗?听说国外现在很重视。呜呼哀哉!曾在中国被中医大夫和民间百姓所普遍看重的 灸 法,如今已不为普通的人群所知晓了;不再被中医界的大夫们所普遍采用了。
中国的宝贝———中国的 灸 法——已经开始失落了。
被人取笑,人们会认为该医生不是好医生。因为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上说过:“针而不 灸 , 灸 而不针,皆非良医也。”
在古代的中国,有的医学大家,虽精通方药和针法,但在实际治疗中,则偏爱 灸 法,比如,被誉为神医的华佗,给患者治疗疾病时就多采用 灸 法,他一般选用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 灸 七、八个艾柱,病就能当场痊愈。
晋代葛洪的妻子鲍姑,更是擅长用 灸 法,她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女 灸 疗专家。葛洪也许深受其妻的影响,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共录有针 灸 医方109条,其中99条为 灸 方,这就说明, 灸 法在古人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重要性超过了针法。
确实如此,因为 灸 法不仅能治病救人,而且能帮助人健康长寿。唐代药王孙思邈,幼时多病,到了中年开始用 灸 法健身,常“艾火遍身烧”,结果到了93岁时仍“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年过百岁还能精力充沛地著书立说,书写了震古烁今的医学名著《千金翼方》30卷。
二
灸 法是种植在中国人骨髓深处的花朵,曾骄傲地盛开过,曾无私地滋养过中国人的身心土壤。
古时候的中国人,因什么缘份而创造出救治疾病、促进健康、帮助长寿的神奇 灸 法,现在已无法考证了。不过,通过史料中迸溅出的文字浪花,我们似乎可隐隐约约地梳理出 灸 法的发展简史。
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开始使用 灸 法了。《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我国最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也记载了用艾叶医治疾病的方法。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 灸 经》和《阴阳十一脉 灸 经》,则显示 灸 法的历史比针法长——帛书《 灸 经》中只有 灸 法,并没有针法。中医学经典《素问·异法方宜论篇》则明确指出 灸 法的产生与寒冷的环境
条件有密切关系,书中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治宜 灸 焫。故 灸 焫者,亦从北方来。”此外,该书还介绍了 灸 法的适应症、施 灸 顺序、剂量、补泻等,并将 灸 法与针法并提。
灸 法在医疗活动中确实创造了许多奇迹,所以,作为医学专家实践经验的总结,公元
3世纪的《曹氏 灸 方》;唐代的《外台秘要》、《骨蒸病 灸 方》;宋代的《黄帝明堂 灸 经》、《 灸 膏肓腧穴法》、《备急 灸 法》;元代的《痈疽神秘 灸 经》;明清的《采艾编》、《太乙神针》、《神 灸 经论》等医学著作都述 灸 法而不言针法。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出现这么多的 灸 法专著———由此形成了中医学著名的分支学科——— 灸 学。
或许,明代李梃《医学入门》中的一句话可以清楚的解释,那就是:“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 灸 之。”
希望读后,每个人都开始重视灸法。并且能亲自实践一下,对你的健康绝对有好处。古人有句话,说如果去南方出差旅游,不跟不灸足三里的人一起走。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不灸足三里,就会感染南方的瘴气,容易生病,结果影响旅程。我们老祖宗的东西,往往是数千来积累的精华,效果不用怀疑的,现代人千万不要只想着现代医学,现代技术,而忽视了传统的东西,因为它实实在在的是个大宝贝。
针灸,针灸,有针有灸。记得针,忘了灸,是不是丢了针灸的一半了。
一
条件有密切关系,书中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治宜
三
艾叶用于治病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等谚语。明代龚居中在《红炉点雪》一书中对 灸 法的疗效有很高的评价:“ 灸 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灵枢经》则记载:“ 灸 则强食生肉。”这是指 灸 法有增进食欲,促进人体正常发育的功效。这些谚语、评价及相关的记载表明, 灸 法在古代中国是被人们所普遍认可的治疗技术。古代的医家认为艾 灸 “透诸经而治百病”。近代和当代的医学家们的实践也证实, 灸 法可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妇产科、心脑血管、骨伤及风湿类、皮科等诸多疾病。
北京顺义经方国医院将针与 灸 分科。 灸 科以温 灸 为主。方法是将艾草和多种中草药,放入温 灸 器中点燃,放置于经络穴位或患处,使药气直接作用于人体、刺激全身,从而达到温通经络、温补元气、调和气血的作用。温 灸 对于治疗面瘫、胃痛、腹痛、肌肉关节痛、痛经、腰痛、脚跟痛、肩背痛、前列腺痛、卵巢囊肿及盆腔炎等疾病的治疗效果较好。
中医硕士肖晓玲在海淀医院针 灸 科实习时,科室主任治顽固的面瘫,在针刺不起什么作用时,就用 灸 法。她看到科主任在人中、迎香、地仓等穴位放上姜片,把艾绒捏成圆锥状立在姜片上,用香点燃了。这时,有科主任的学生拿着线香和镊子在旁边照看着,艾锥燃尽就立刻夹起换上新的点燃。一般 灸 半个小时左右,艾锥换上几十次。这个过程虽然很繁琐,但患者对治疗效果还比较满意。
肖晓玲的父亲也是一位老中医,他用 灸 法治带状疱疹,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每当遇到带状疱疹的病人,他父亲就教病人自己 灸 ,具体方法就是:把云南白药用香油或清油拌成泥,捏成饼状敷到患处,再用艾条灸10-15分钟,以耐受为度,每天2次,效果确实好;但为了增强效果,患者还须内服中药。爱较真的肖晓玲问:“你怎么知道是药起作用还是 灸 法起作用?”她父亲说:以前只用药效果不怎么样,用这个办法就不怕他(带状疱疹的病人)不好了。
灸 法作为和针法并驾齐驱的医疗技术,其治疗效果,已被当代的医学研究成果所证实。
1990年的
《上海针 灸 》杂志第9卷第5期上,曾发表过《近十年来 灸 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的学术论文。这篇论文从临床研究、实验研究、 灸 术研究等三个方面引用了97篇 灸 法研究文献,全面证明了 灸 法疗效是有科学根据的。
令人遗憾的是,随着 灸 学大家的日益凋敝和临床上施 灸 的医生越来越少,类似的研究成果在最近15年很少出现了。
四
2004年,湖北中医学院博士田辉向新华社记者发出了“救救 灸 学”的呼吁。田辉说 灸 法在国内已“走向湮灭边缘,大小医院都很少有医生使用 灸 法。如果再不下力量抢救, 灸 法这一祖国传统医术很可能失传。”
失传的可能性已经来临。2003年, 灸 学界泰斗刘冠军在长春去世。安徽的周楣声已经88岁高龄了;山西的谢锡亮已82岁高龄了;最年轻的 灸 学大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田从豁教授也已78岁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针 灸 大师、澄江学派创始人承淡安的亲传弟子谢锡亮先生,每逢劳累受凉就流鼻涕、咽痒、头晕、咳漱吐痰,全身乏力,常常绵延二三十天,服多副中药方能痊愈,但总去不了根。1977年,他应出版社之邀撰写《 灸 法与保健》一书,为了使病人信服,他开始了在自己身上直接 灸 足三里的实践;结果,近30年来,他已很少体验到感冒的滋味了,有时,因劳累受寒,一般经一夜休息或自 灸 足三里就可恢复体力或将寒气排除。谢老说:“自从施 灸 以后,食欲良好,消化力强,睡眠深沉,血压平稳,心情舒畅,精力旺盛。”
2005年12月6日,谢锡亮先生刚从北京西站出站,就被阿歌宾馆的老总用车给接走了,随之,他在301医院工作的学生等也来请他去帮助看病。12月7日-16日,他给犯了哮喘的著名书画家张重梅用 灸 法治疗,几次之后,哮喘的症状就消除了。
笔者在此期间,分三次向谢老请教有关拯救 灸 法的问题。
谢老说:“据本人几十年来的临床实践看,很多病适宜用 灸 法。特别是对免疫性疾病效果最好,如乙型肝炎等。乙型肝炎我在临床用 灸 法治疗数百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不论急慢性均可施 灸 。患者首先是自觉症状消失,体征改善,逐渐医院检查指标也会转阴,尤其是病毒复制标志转阴,抗体出现,这表示传染性减弱或消失。总之,只要是慢性病,以及常规医疗没有办法治的病,用传统 灸 法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灸 法有这么好的治疗效果,可为什么现在中医界的人士也不重视了呢?谢老分析到:“现在 灸 法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留下疤痕,为崇时尚的人士之大忌;二、艾 灸 烟雾弥漫,造成空气污染,是今天提倡环境保护人士的大忌;三、 灸 法操作时间太短,对医师的经济效益来说,并不划算,所以也是一些懂 灸 法的医生的大忌。”
但谢老批驳了这样的论调:“长期施 灸 ,只会出现一个豆大黑痂,停 灸 后20-30天即可脱落,以后和正常皮肤差别不大,或遗留黄豆大一个浅斑痕。例如 灸 法治乙肝的穴位主要在背部或下肢,不会影响美容。在临床上他发现,患有疑难重病、慢性病的中老年人,或为了保健的成功人士,是不会在乎小小的斑痕的。此外,由于直接 灸 (不管医疗还是保健)一般都用极细的艾绒,量很小,不会产生太多烟雾。日本人研究发现,艾绒燃烧之气味芳香,能净化空气———有人用红外线照射,发现对人体无害。”
五
卫生部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表明:在城镇,约有48.9居民有病不就医,29.6的患者应该住院而不住院。医疗费居高不下是造成中国人“不敢看病”的真实原因。
灸 法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经济节约的群众性医疗技术,其在当代的价值,至少能让“群众”看得起病;或者让城镇的“居民”或“患者”自己给自己施 灸 ,从而减轻病痛的折磨——医学的发明和创造,不是为了让其成为专家学者们的垄断技术,而是为了解除更多人的病痛。为了普及 灸 法,从上个世纪40年代,一些 灸 学专家就开始对传统 灸 法进行改革,陆续发明了温 灸 盒、韦管 灸 、 灸 疗器、多功能温 灸 器、自然 灸 疗贴等。不过,联合协和医院、同仁医院的专家们发明自然 灸 疗贴的田从豁教授承认,这些新发明的 灸 法,“没有直接用艾燃烧来得快。”
六
当越来越多的昂贵医疗费让人们有些负担不了的时候, 灸 法虽不能为医院和医生创造更多财富,但其命运不应该沦落到“消失”(针法还没有失落,但在国内正走下坡路)的境地;而应全面地拯救之、挖掘之;其发展的走向,不能仅仅寄希望于中医专家的“施 灸 ”,而应普及到大众中去,让更多的人掌握之、实践之。
晋隋时代的医家陈延之穷尽一生的精力来倡导 灸 法,他认为“夫针须师乃行,其 灸 凡人便施。”由此可见, 灸 法是人人可以掌握、可以操作的医疗手段。
在缺医少药的农村,医生们可用 灸 法治疗一些慢性病;同时,医生们可教会家属及相关陪护人员学会简单的施 灸 技术,从而用 灸 法来提高病人的整体免疫力。或许,这些病人能因此而“起死回生”呢?
然而,令人痛惜的是,在当代各类中医院中,“但见针刺病,不闻艾绒香”;在当代吃着“麦当劳”长大的新一代中,甚至连 灸 法的名称都没听说过。
所以,在当今这个时代中,拯救失落的 灸 法很有必要,并且已迫在眉睫了,不容再拖延了。再不拯救,就会来不及了。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呼吁,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人,不管您是一名中医大夫也好,还是一名普通的群众也好,都有必要投入到拯救失落的 灸 法的行列。
拯救失落的 灸 法,不仅意味着“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的民俗在端午节的复兴;不仅意味着用 灸 法来帮助自身或亲人;更意味着养成自己的命运自己作主的习惯,从而让生命获得优化,让健康长寿不再是一个梦想。
http://imgcache.qq.com/ac/b.gif(转载)" TITLE="回归自然——拯救失落的灸法 四
五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