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松
点名道姓通报,第一时间公开曝光,已成为新一届中央纪委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形成有力震慑的反腐新举措。
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中秋国庆节点的“每周通报”结束。此次通报连续4周,共通报了49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点名道姓通报曝光686人。这686人中,有78人因落实主体责任不力被追责,66人受到免职或撤职处理,35人被开除党籍。
中央纪委点名道姓通报,让广大公职人员清楚这些违规违纪者到底错在何处,从而起到“通报一起,教育一片”的教育和警示作用。
对于被通报的违规违纪者来说,其姓名、单位、职务职级、主要违纪事实和处理结果被公之于众,就是将他们的污点重置于公众监督的场域中,接受社会公众的审视,使他们饱受舆论压力。唯此,他们才能“醒醒脑、红红脸、出出汗”,最终达到“铭刻于心、治病救人”的效果。
中央纪委通报直接点名道姓,着实打中了违规违纪者的“七寸”。曾有媒体报道,有官员表示:“纪委怎么处理都行,就是别给曝光。”
为什么违规违纪者最怕被点名曝光?有人说,“人要脸、树要皮”,违规违纪者怕丢人。其实,不少违规违纪者表面是怕丢人,其实是怕被监督。因为他们只要不被点名道姓通报,就有了“内部消化”的可能,尽管当时名义上受到严肃查处,但风头一过就能很快悄然复出。有些甚至只印出一份处理结果,既不存档也不通报,对违规违纪者毫无影响。
2014年2月28日,中央纪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明确指出:“公开曝光是坚持、巩固和深化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强化监督的制度创新,是党务公开的实践探索。要建立公开曝光常态化制度,发挥党内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形成有力震慑、使之‘不敢’的氛围。”
在这方面,中央纪委已作出了示范。但在现实中,有些地方在批评和曝光违纪违法行为方面,还在遮遮掩掩。即使被迫通报,也往往能简则简,避重就轻,对违纪事由一笔带过,对违规违纪者尽量避免点名道姓,甚至把大量案件“打包通报”,只算总体数字,不提典型案例。如此做法,并不利于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实现。
鉴于此,我们点赞中央纪委“点名道姓通报”,同时更有理由期待此种方式能够全面制度化,让地方点名道姓通报成为常态,并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一种通报违纪的铁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