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国务院发布通知,部署从2015年3月至12月,对全国政府网站开展首次普查。这次普查涵盖国家部委、省、市、县、乡各级,力求彻底消除政府网站“睡眠”、“僵尸”等现象。
政府网站的基本功能是公共服务,是政府密切联系公众、提高行政效率、扩大政务公开、汇聚民智民意的重要窗口。但近年来,不少政府网站长期不更新、“服务热线”是空号、公众咨询或提出的意见长期得不到回复等问题很突出。
作为权威信息发布的政府网站沦为摆设,不排除人才和技术的匮乏,但更主要是有些地方政府部门缺乏对民意的敬畏。现有规章制度对网站政府发布哪类信息、如何回应公众关切、不及时更新内容怎么追责等等,均无具体规定。
还有一种情况,则是有些地方政府部门跟不上信息化的步伐,运用网络与公众沟通的能力不足,缺乏与公众交流、共享政府信息的勇气。由于“恐网”而不敢发声,就把政府网站建设当成“课外作业”。
政府网站不是赶时髦,更不是地方政府部门为自我贴金、自说自话的形象工程,其中蕴含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道理。如果没意识到这点,政府网站就容易成为应付上级检查和政务公开压力的一种道具。一旦会议少了、领导讲话少了、领导视察少了,就自然进入“睡眠”状态。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央纪委官网。无论从更新速度,还是内容的可读性、表现形式,以及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中央纪委官网堪称楷模。以这次开展普查为契机,不妨将其作为地方政府部门效仿的一个样本。
普查政府网站,仅是第一步,各级主政者宜将目光放得更远一些,在唤醒“睡眠”政府网站的同时,全面升级网站的服务能力,以缩小横亘于政府公共服务和实际效能之间的鸿沟。
最关键的是,地方政府部门宜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政府网站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只有认识到位了,才能及时地解开“扣子”,走对路子。
从长计议,制度配套跟进不可或缺。可由独立的第三方对各级政府网站的内容建设进行测评,并提出阶段性目标和资金使用方面的要求。加大公众对政府网站的监督力度,把公众评价作为政府网站的主要考核内容。同时,对政府网站建设不作为者,还应有严厉的问责机制,倒逼相关人员尽心履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