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李松散文集《一个人在路上》(2013年,华夏出版社) 当当、淘宝等网站及全国书店热销
文/李松
鲁迅的小说,我是每年都要翻出来读一读的。我懂得越多,就越知道他的伟大。有人说,鲁迅是靠骂街出名的,甚至有人指责鲁迅尖刻而不够宽容,指责鲁迅偏颇而不懂生活,甚至指责他耗精力于笔战而没有留下传世之作。我觉得这是对鲁迅最大的侮辱。有人宁可看林雨堂,看余秋雨,看张爱玲,也不愿看鲁迅,他们讨厌那种压抑的气氛,那种积血的悲哀。
然而我喜欢读鲁迅,只有读鲁迅才知道我们提高国民素质还任重而道远。也只有读鲁迅,才会了解,国民的劣根性是如此严重。鲁迅留下的不仅仅是几篇好文章,留下的是一笔无穷的精神财富。他被誉为“民族魂”,我并不觉得夸张,反而,这是一种恰如其分的评价。
当然,我并不认为鲁迅的每一篇小说都写得很好。我喜欢读鲁迅的小说,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二是他能用小说骂所有人,包括我。请问历代作家中,谁兼备这两者?只有鲁迅。他的作品,语言空前绝后,尽显犀利和简洁,然而显现于其中的却是深刻的内涵。鲁迅的语言之所以独具特色,我认为是他所处的时代造成的,那时还是文化界由古文向现代白话文转变的时代,他们一代人在写作中、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白话文中隐含着一种文言文的凌厉气势,一种文言文的概括和洗练。在这贫乏的时代,我常听人说鲁迅小说语言生涩难懂,这是以此为借口来掩饰自己文字的贫乏。现在一些故弄玄乎的所谓先锋小说,与鲁迅小说相比应该有所反省,他们对现代语言文字的运用到了俗不可耐的地步!他们堆砌许多文字,以显其文字功底的深厚、知识的渊博、文笔的独特。纵览我们生活中的报刊杂志,不难读到一些垃圾作品,这些作品罗罗嗦嗦,唠唠叨叨,以无病呻吟的文字充斥着我们疲惫的视线。于是,文字也多了,小小说成了中篇,中篇成了长篇巨著,长篇一拉又有了续篇……,似乎只有文字多了才显博大,才显得大手笔,我将告诉他们:请学学鲁迅!
我一遍又一遍地读鲁迅的小说,除喜欢他的语言外,就是喜欢他用小说巧妙地骂我,骂得我如坐针毡,骂得我心里发慌。再独特的语言也只是小说的载体,而小说的内核表现出的深刻性,就更具魅力了。我愿意让鲁迅骂我,读他的小说,就像在照镜子,这镜子可以穿透我的灵魂深处,使我能及时把污秽的东西清理掉。我读鲁迅的《阿Q
正传》时,就想鲁迅肯定是在骂我,当我在某一方面比不过人家时,我就用精神胜利法战胜他!鲁迅《故乡》里面的那个闰土,一身奴性,我不是也有吗?平时怕见官,不得不见了,感觉矮三分,为什么要这样?人除男人和女人之分外,都是碳水化合物构成。我有奴性,鲁迅早把我骂了,骂得好!鲁迅还写过祥林嫂、孔乙己、老拴……哪一个没有我的影子在晃动?阅读鲁迅的小说,就是阅读鲁迅伟大的人格,大师终归是大师,他把一切
不可阻挡的力量都融入小说,读起来令人意气激扬、荡气回肠、发人警醒!我时常从大量报刊杂志上能读到一些阳萎文学,或生涩难懂或故作深沉或无病呻吟。由此,我更希望中国多一些鲁迅这样的作家,写出一些硬骨头作品,希望文坛快些雄壮起来。我时常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现在的读者更多接触的是快餐文化,喜爱的书籍是娱乐的武侠,言情或是与心灵交流的散文小品。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心情。愈不读鲁迅,就愈蔑视鲁迅,淡漠鲁迅,甚至仇视鲁迅。鲁迅的文字太沉重了,可是只有这些沉重的文字才提示我们文学的作用,提示我们文学不是玩文字游戏,不是把自己的一点心情变化写出来就是文学。
现在,我认为鲁迅这样的作家不多了。鲁迅,像一座活火山,在冰冷的外壳下面,始终奔涌着火热的岩浆……
我真诚地感谢鲁迅。即使他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毕竟,他以他的思想曾经犀利地切入时代前沿,他是一个即使成为散兵游勇也不撤退的思想者。有此一点,已让我十分敬佩了。
我认为我已经读懂了鲁迅。我相信,有时间时读读鲁迅,我会得到一种对生命价值透悟后的坦荡情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