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华社:读李松的散文集《一个人在路上》

(2014-01-10 22:09:18)
标签:

新华网

篇文章

智慧

角度

总有

分类: 深度调查

新华社:读李松的散文集《一个人在路上》转载于2014年1月10日新华网

   读了作家、诗人李松的散文集《一个人在路上》,心里被一种悠悠的感动包围着,仿佛喝了一壶很酽的茶,一点点苦涩、一点点甘甜、一点点芬芳逐次地回味心间。人生百味,在经历世事苍桑后总有各自的归纳和感悟,一个人在路上总有感慨不完的故事和情愫,而阅读行走之中见识到风景比较多的人的感悟,总会有一些收获,有一些叫做成熟的况味夹杂着忧伤、感动或是振奋欣然而来,哪怕使人沉默了但却不再木然和冷漠,收拾一下心情,总要在游离完故事或品完文字之后找到一些方向、一些新的能量。

  《一个人在路上》大致分为两个生活场景,一个是李松在老家云南蒙自的一些记忆,另一个是在北京打拼的一些生活片段。他以流畅、清晰的文笔,直白、简练的文字把对所见事物的客观景象呈现给大家,而文字的背后总是透出浓浓的人文情怀,以及一种正能量。当下的散文已经被赋予了多种形式、多种载体,不论作品的写作技巧如何,能带给过往读者一些感动,一份乐活的生活态度,并通过文字传递一种影响力,这样的文字本身就是充满价值,充满意义的。而李松的作品正体现了这样的魅力,他一直保持着低调的写作和为人的本真。

  他调查、采访的工作经历,以及从南到北一路漂泊闯荡的人生体验本身就是丰盛的精神积累和创作原料,他将这些心路历程还原出来,不事张扬,为的只是“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写作,把自己化为作品,倾诉出那些非常特定又特殊的情感,才能达到一种生存的本真”。他整理、分析的是他精神世界里的一段记忆、一些过往,或者一种存在的姿态的总结,而给阅读者展示的恰恰是一种坚定、勇敢、锲而不舍的生存态度。从这个角度说,《一个人在路上》给了读者透过文字充盈着能量的一些东西。

  书中充满乡土气息的散文部分,比如《挑水》、《过年忆旧》、《再见红薯》等,手法直白、细致、不做作,把一种怀念的情结表述得恰如其分,把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同龄人也带入一种浓浓的怅然和幸福的怀念中;《寻找北京》、《跳槽记》、《北漂手记》等部分在给读者展示北漂生活的艰辛、困顿和惨烈的同时,也造就了作者的坚强和勇敢,让人折服于他的执着信念以及 “握着命运的缰绳”“做自己的帝王”的精神境界;《哑狗》、《老憨》等底层生活人物的描述让人看到作者悲悯、无奈的人文情怀;还有《吵架的风度》、《穷人的愤怒》等文章以略带调侃的风格,亦庄亦谐;其中不乏灰色幽默、正义和理性的文章,比如《下坠的姿势》、《下跪的滋味》等。

  透过一篇篇文章的背后,仿佛可以看见李松强大的精神世界以及不偏不倚的创作姿态,作品充满着深沉的情感却不似文人的酸和腐,总在一种认知上保持着宽容,透出了一股力量,一种情怀,让人沉进去却释然了。

  一个人在路上是寂寞的,为生计挣扎,为理想奋斗,甚至是为各种理由疲于奔劳、坚持不懈。有时候如困顿的野兽左冲右突,是生活还是自己给自己上了枷锁都不知道。而经历之后,生活倒影在每个人心中的样子都用自己的方法方式得以认知和保存。大家都走在路上,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空间,却一样的寂寞着、开心着、失落着、坚持着、奋斗着……一样的用心体会着自己的所得和所失,所感和所悟。而当一抬头看见别人的故事和感悟,原来我们都是一样的。学会一点智慧、学会一点坚持,也学会一点释然,这就是阅读的最大收获。

  每个人都在路上寂寞着,而每个人又都不是寂寞的。(张宣美)

 

转载于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4-01/10/c_125987632.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