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文章:谁给家长跟踪孩子的权利
(2010-05-11 15:02:15)
标签:
杂谈 |
谁给家长跟踪孩子的权利
【核心提示】该文发表于2004年3月25日新华网品牌栏目“焦点网谈”,被《新华每日电讯》等多家报刊杂志转载。
文/记者 李松
最近,一种专门监管“人”的GPS跟踪定位器在北京非常受中小学生家长的青睐,他们纷纷向一些提供此项服务的公司报名申请免费试用,希望用这个新鲜玩意儿了解自己子女的行踪,从而不用再为贪玩的孩子放学后不回家而着急。
记者经过调查,发现社会各界对这种用高科技跟踪孩子的做法也褒贬不一。人们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此举是否侵犯了未成年人隐私?GPS跟踪孩子难道是了解孩子的最好方法?
资料: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即全球定位系统,对其最通俗的解释就是对某一事物进行跟踪定位,这种技术的应用领域目前已遍及许多行业。这是一种基于GPS研制开发的用来跟踪定位“人”的新鲜玩意儿,外观及手感均与市面上的普通折叠手机无异,只是颜色采用了天蓝、果绿和明黄三种艳丽的色彩,看上去十分小巧可爱。它是卫星定位与手机机站的结合体,主要依托手机机站进行信号传输,因此,跟踪定位的范围可以涉及所有能够收到联通、移动、小灵通等信号的地方,用户只需登录互联网,输入设备所属的唯一授权密码,就可查到携带该设备的人身在何处。设备服务的对象是需要随时获知孩子(老人)位置的父母(子女)及从事警察等危险职业的人群。
用GPS跟踪孩子应运而生
放学了,一个男孩走出校门,坐上了出租车。只见一名中年男子急忙拦下另外一辆出租车紧跟其后。十几分钟后,男孩下车走进北京紫竹公园。这名男子也随之跟进,发现男孩正在搂着一个学生模样的女孩走进公园竹林深处……
这熟悉的情节不是侦探小说里所描述,而是北京一名代号F6的“私人侦探”根据家长的委托,在进行一项调查跟踪孩子的业务。
原来情况是这样的:家住北京海淀区的中学二年级学生杨扬去年底举止有点反常:每天放学很晚才回家,在一家银行就职的母亲很担心儿子“学坏”了。当杨扬考试不及格后,母亲终于忍不住质问儿子是否“学坏”了,没想到儿子却轻蔑地回敬她:“就知道瞎说,你根本不知道男孩子的事情。”没办法,母亲只好到一家调查公司雇了一名代号F6的“私人侦探”跟踪调查儿子到底在干什么。于是,就出现了以上的我们所描述的跟踪孩子的一幕。一个月后,F6为杨扬的母亲提交了一份跟踪调查报告以及一些相关照片,也从杨扬母亲那里领走3000元的服务费。此时,杨扬的母亲才知道自己的宝贝儿子正在和同年级的一位女同学谈恋爱。
据记者了解,用GPS跟踪孩子并非国内家长“首创”。去年年底,芬兰政府通过一项法律,旨在允许家长们通过手机跟踪孩子的一举一动的法律,家长们可以在不经过孩子们的同意的前提下进行跟踪。该法律规定,年龄在15岁和15岁以上的青少年的家长如果想跟踪孩子应该得到他们的许可,但年龄在15岁以下的青少年的父母在通过手机跟踪孩子时无需获得他们的许可。另外,如果有紧急情况发生,无论多大的孩子的家长都可以在无需获得孩子同意的情况下对他们进行跟踪。
由于近年来社会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加大,家长越来越没有更多的时间看紧孩子,但又担心孩子过早染上酗酒、吸毒等恶习,或是交友不慎,越来越多的父母不得不开始用各种方法跟踪孩子行踪和动向。想不到GPS跟踪孩子这种“业务”一传入国内,先在广州出现,然后迅速在北京等大城市展开,很受中小学生家长的青睐。记者经过调查,发现社会各界对用GPS跟踪孩子的做法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人们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此举是否侵犯了未成年人隐私?GPS跟踪孩子难道是了解孩子的最好方法?
用GPS跟踪孩子?众说纷纭
据记者调查,用GPS跟踪孩子这种“业务”目前已经在北京等大城市“蓬勃发展”,大有方兴未艾之势。面对用GPS跟踪孩子这样的事情,社会各界又是什么态度呢?近日,记者进行了调查,发现社会各界对此现象众说纷纭……
孩子反应 :能理解,但无法接受
“不会吧,还有这种事?”记者在北京一所中学采访时,初二年级的江莉听记者说北京有用GPS跟踪孩子这事情后显得非常吃惊。她称“家长这样做,肯定不对,这显然侵犯了我们的隐私。”被询问的学生大部分都表示能理解为什么父母要跟踪孩子,但不能接受,读初三的黄志气愤地说:“就算是他们想了解我们也没必要用这样不光彩的手段啊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愿意跟他们交流,是他们居高临下的口气让我们无法平等交流。反正,我觉得,跟踪自己孩子的家长很失败。”
杨华是一位读初二学生,显得比同年龄人要成熟得多,他说,首先我不赞同父母用任何一种方式跟踪我。父母对我们的极端的不放心,说到底,是大人们对自己的不信任,对自己人生的不满,对社会的不满,或是总把自己看成一个失败者。这才推及我们身上,生怕我们重蹈自己的覆辙,生怕我们在社会上有个什么闪失。所以我认为,只有父母对人生、对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正确帮助我们,而不是采取跟踪这种让人讨厌的方式。
林琳今年14岁,在北京的一所重点中学读初二,她说: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事情,太不可思议了。家长用GPS跟踪孩子,应该是怎样的心态。这样的跟踪有点太过于偏激了,但是家长们的用心良苦是可以理解的。或许还没有更好的方法来了解自己的孩子。她认为平时自己和父母沟通的很好,他们不会来跟踪自己。
一名叫李宇的小学五年纪女生说:“这样的跟踪,是侵犯我们的隐私权。家长为何不相信孩子,这样的做法,我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的话我能理解,毕竟他们出发点是好的,但我不能接受。如果孩子真的不听话,跟踪也说得过去,算是一种暗中保护吧,但知道了又能怎么样呢?”
家长看法: 跟踪孩子这并非干涉,而是保护孩子
记者所接触到的学生基本上都持否定态度。而家长方面的看法则不一致,有家长坦言,他确实想知道孩子每天都在干什么,这并不是干涉,而是不希望孩子犯错误,是希望保护孩子。
家住朝阳区的王女士说:“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家长跟踪孩子当然不会出于坏心歹意,而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你想,孩子学习成绩突然下降了,原本够用的零花钱突然吃紧了,平时不修边幅忽然间喜欢涂脂抹粉了,吃饭做事经常愣神发呆了,孩子出现这些现象,做家长的能不忧心忡忡、心急如焚吗?怎么办?自己工作忙,没时间细致过问;孩子有自尊心,不能强行询问。只好用这玩意儿跟踪了。”可见,家长此举可谓用心良苦。
当记者询问用GPS跟踪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时,在外企业工作姚先生说,自己的家境很宽裕,但是自己和妻子平时为了工作非常忙碌,连交谈的时间都很少,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孩子平时经常出状况,沟通了几次效果甚微,通过GPS跟踪孩子的行为,只是希望能够了解孩子在哪里,在干什么。跟踪孩子是为了孩子早日成才,完全是为了他好。
北京宣武区一位叫王红的家长显得很无奈,她说,孩子们应想一想父母为什么会选择这样做,是不是自己平时与父母的沟通太少了,自己究竟理解父母多少,有没有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过问题。一些孩子总觉得父母观念陈旧,不理解自己,不愿与父母沟通交流,甚至连话都不愿多讲。
学校态度: 此举是“听话教育”的产物,完全不可取
北京一所名校校长就GPS跟踪孩子的事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做法是在“为了孩子好”的名义下作出的。成年人往往从既定的生活观念和十分功利的目标出发,把孩子看成是不懂事、任人摆布的“木偶”,无视孩子自身存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此举是“听话教育”的产物,完全不可取。他特别强调,这种做法容易激发孩子对抗的行为,甚至会下意识地站在家长的对立面,对孩子身心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即使为了孩子好,也不能跟踪孩子。
北京一所中学教导处处长说,用GPS跟踪孩子这种做法暴露了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缺少科学性,没有自己的教育理念。这远远不仅是是否干涉了孩子的隐私的问题,而是一个是否有存在理由的问题。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培养什么样的人。如果预设孩子是不可靠的、不可信任的,甚至是不可救药的,就要剥夺孩子的选择,防备他,监视他,那么,谁有理由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培养出孩子在现代社会里所需要的各种素养?跟踪孩子的做法,实施上犯了事先假定孩子“有罪”的错误,并且据此产生了错误的行为。在倡导素质教育、尊重孩子自主性的今天,在越来越重视发挥孩子主体性的今天,我们有什么理由能证明跟踪孩子的行为存在的合理性呢?难道仅仅因为一句“是为了孩子好”吗?
北大附属实验小学一位副校长说:“我不赞同用任何方式跟踪孩子,包括用GPS跟踪孩子!在父母的心中,孩子永远是长不大的。可孩子毕竟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生活习惯,自己的交际圈子,自己的主见,自己的判断力。尽管他们还不可能成熟到应对自如的地步,尽管他们还不可能老练到左右逢源的地步,但他们有他们的方式,他们的思维,他们的途径,来处理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对此,家长首先应该尊重,其次才是循循善诱,而不是不由分说按照自己的想法强行介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更不应该采取一种不尊重孩子人格的方式。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家长自己受到单位上司的如此‘待遇’,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郁闷,气愤,人格受伤,毫无隐私感┅┅要知道,孩子被人用GPS跟踪,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同样,学校的许多老师也不赞同家长的这种做法,其中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学院杨钟红老师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她说,首先我理解家长用GPS跟踪孩子这种行为。对孩子行为进行调控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用GPS跟踪孩子只是一种手段,它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一方面社会中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如犯罪、网络、吸毒等,威胁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社会生存竞争日趋激励,与五六十年代相比,家长培养孩子成才的压力更大了,孩子在完成学校繁重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参加各种学习班,特长班,天性被压抑,反叛行为更容易出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家长调控孩子行为的压力和难度都大大增加,类似用GPS跟踪孩子这样的监控手段层出不穷,也就屡见不鲜了。但是,我不赞成家长采用GPS跟踪孩子这样的监控手段。虽然用GPS跟踪孩子这样的手段是通过对孩子施加外在的压力,促使孩子改变其不良行为,尽管这样的做法操作简便,见效快,但有很大的风险,操作不好,极容易引发信任危机,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律师提醒:此举不违法,但需要慎重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北京的一位律师说,从法律的角度来看,用GPS跟踪孩子这种行为并不违法。他的解释是,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小,身体和心理尚未发育成熟,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或只具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因而要受到家长、学校老师的监护。就家长高科技“监视”孩子来说,如果所监视的只是孩子在公共场合的一些言论或行为,是构不成对孩子“隐私权”的侵犯的。如果公共场合下人们的行为也算隐私的话,我们每个人只要到公共场所,不都是在侵犯别人的“隐私权”吗?另一方面,从法律上来看,家长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包括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等,如果家长对未成年人的日常情况不了解,就无从履行其监护义务。未成年人在公共场合(特别是放学后离校返家途中)的行为,应当是对家长公开的,所以家长是有权了解被监护人在其他公共场合的活动情况的。
同时,该律师对用GPS跟踪孩子也表示他的了担忧,他认为一但该设备的使用扩大到成人之间,比如恋人或夫妻间使用,这样可能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尊重、不信任,甚至被用以犯罪。因此他提醒 这种设备在少数特殊行业及老人、幼儿等人群以外,应慎重使用!
GPS跟踪孩子:难道是了解孩子的最好方法?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对用GPS跟踪孩子,社会各界持否定态度的人占绝大多数,认为用GPS跟踪孩子并非是家长了解孩子的最好方法。同时,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或建议。
北京一位教育专家说,孩子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因此平时总想着如何宠着、惯着,可把孩子当成宝贝疙瘩的同时,别忘了,孩子也是人,是一个拥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人。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应以孩子能够接受为限度,打骂不该,羞辱不该,漠不关心不该,用GPS跟踪孩子就更不该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尊重孩子的言行和思想,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多做平等的疏导和引导,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使孩子在感受亲情的同时,还能享受到友情的关爱。而孩子也应主动找父母谈心,聊聊学习,侃侃生活,让父母了解自己,也让自己了解父母。双方心与心的距离拉近了,一切隔阂和冷漠就自然烟消云散。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位专家说,诸如用GPS跟踪孩子之类的教育方法,在生活中并不少见,父母对孩子事事不放心,究其原因在于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也就是不了解孩子的人格;再进一步说,就是父母不曾注重培养孩子高尚的人格意识。孩子的事关系到千家万户,“痴心父母古来多”,但是许多家长对孩子“不自知”,所以管理起孩子来,好比“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手段并不高明,效果也不容乐观。孩子的教育,根本在人格塑造,而时下许多家长恰恰忘了这个“重中之重”,却把一些其他外在的东西视为头等大事。而社会、家庭如果不能及时加强教育,出问题就难免了,这也是父母担心的原因。用GPS跟踪孩子充其量只能是权宜之计,极有可能让家长与孩子关系紧张,加重孩子逆反心理。他建议家长和孩子相互间应该更好地进行沟通,否则代沟只会越来越大。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学院杨钟红老师指出,之所以会出现用GPS跟踪孩子,表面上看是因为孩子不懂事,而家长又没时间管。实际上,最根本的还是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信任机制出现了问题。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家长照顾孩子的时间有限,很多家庭里家长和孩子缺乏必要的沟通,持久的“冷淡”无形中会让孩子对家长敬而远之。于是,孩子的心里话不愿说给家长,遇到难题不问父母,家长根本掌握不了孩子的心理。长此以往,两代之间就出现了“信任危机”,可一旦失去了信任,何谈理解、宽容,又何谈亲情与家庭教育?她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通过影响孩子的内在观念来影响其行为,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多与孩子沟通,用正确的观念引导孩子,这样的做法虽然操作难度增加,需要家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这是能对孩子行为产生长远而根本影响的途径,家长应该把精力更多放在这方面。
在采访中,许多专家说,家长认为是因为孩子有问题才用GPS跟踪孩子,其实从本质上说问题是出在家长方面。要教育好孩子,家长首先要受教育,教育孩子就在于确立高尚的人格意识。“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孩子的精神种子,其播撒人无疑首先是家长,这是天下家长时时不可忘记的,如果家长能从根本上杜绝浮躁,从孩子人格上进行塑造,那样的话就根本没有必要去监视自己的孩子,更没有必要用GPS跟踪孩子,唯有如此,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