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涂角厝”到“驷马拖车”

(2016-09-08 16:40:57)
分类: 术数建筑
前面用一篇的篇幅介绍了“一明二暗三间过”的基本民宅格式,实际上只是用于介绍本篇潮式民居的演变方式:
先介绍一种很多年前潮汕地区乡村地区最古老的泥砖屋,所谓泥砖,就是采用粘性较强的田泥掺沙后加稻草和水后用木模压制后成长方块,这种方块称为泥砖,潮语叫涂角,涂就是土,角就是壳,也称土壳。用这种土壳建起来的屋就叫土壳厝。大部分土壳厝的就是按照三间过的格局建成,这种叫“涂角厝”的泥砖屋吸潮快,造价低,冬暖夏凉,但怕水侵是它的最大缺点,洪水过后往往是泥砖屋成为危房面临倒塌的危险。
房屋主人在经济宽裕的前提下,采用三合土夯筑的方式重新建造房屋成了继“涂角厝”之后的主要的建筑方式,三合土由细砂,粘土,石灰和其它材料组成,这是构成墙体的主要材料。采用三合土的夯筑技术可以大大高墙体的坚固性,稍富者会将前后两座“三间过”用围墙的方式连接起来,将前一座“三间过”的堂屋前后打通则称为“前厅”,那么后一座的堂屋称为“后厅”,前厅左右房间则为前房,后厅左右房称为上房。
最初前后两座“三间过”过建成时,那房屋前自然而然成会形一条自东向西的通道,当前屋后后屋连接时,而两屋中间的东西通道经过围合形成了一块“天井”的位置,为了使前后两座更加连续,在天井的左右用庑廊的方式连接起来,廊是左右两面通透的走廊,庑是一面封闭的走廊,庑廊实际就是天井左右的雨蓬。两座“三间过”加天井庑廊围合成的一座房称为正屋。由于前房和上房的都有坡面屋顶,从侧看其侧面的厝头角都构成四个金字形,这样的房子就称为四点金。这样的厝座并非一般平民能够建成,而是由有一定实力的富绅才能完成,应该称为“宅第”应不过份。
由于“四点金”是由前后两座“三间过”连成,因此仍旧在“三间过”之前保留它最初的过道形态,因而“四点金”往往要在这个位置开设过道门,该处位置称为“格仔”,潮汕人称为“子孙门”而“天井”左右的庑廊结构,这里往往成为了灶位所在的房间,这里可称为厨房的最初结构,天井左右位置好像是一座房屋伸出两只手,于是称为“厝手”,但是厕所的位置,在“宅第”内仍旧无法形成。
“四点金”这种属于乡绅富户才能拥有的住宅,看这户人家祖上是不是有名望,就看他们有没能力建得起“四点金”就可知晓,而在普通平民百姓的住宅其实也是“四点金”在推广中被简化为“下山虎”,“下山虎”就是“四点金”去掉前面前厅“三间过”所演化而成。它由“三间过”“天井”“厝手”一进组成。这样才可算作潮汕民宅。
一座“四点金”,当经过前厅称为一进,经过二厅门时称为二进,“四点金”是典型的两进屋,但进字与尽音似不好听,于是改称为“落”,但在潮汕地区,更富裕的士绅不满足于“两落”的“四点金”,而是向更大的范围扩展,如果正屋“四点金”前还有第三座“三间过”,那么按照合并二落的方式继续推进,从而构成三落的结构,那进门第一落左右房间称为“前房”第二落左右房称为“大房”,第三落左右房则称为“后库”,但如此会造成整座“宅第”纵深过长,那么在两落中“天井”处开“子孙门”的左右外围则形成两条平行于“宅第”巷道,用于消防走火,于是称为“火巷”,左右“火巷”前有单独的门,按照左右称为龙虎门,而围绕着“火巷”左右各能建起五间面向“火巷”的房间为伙房。而在整座“宅第”的最后五间则称为“后包”,如此,“三落两火巷一后包”构成的“府第式”建筑群,则被称为“驷马拖车”。
历来有“”潮汕厝,皇宫起“”的说法,实际上“驷马拖车”的构成形式与北京的四合院类似,但又有所不同,北京四合院是由三座“三间过”连合如成,三座“三间过”,处于北面的称为北房,左右两座称为“东西厢房”,北房和东西厢围合而成的结构称为“一进”随着规模增大,同样也有增加的“三进”的方式,同样也有类似于“火巷”和“后院的结构”,但是“北京四合院”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子孙门”的残留,同时四合院由于临近天子脚下,不敢随着大开正门,因而常在整座“宅第”东南角开“门楼”,并以“倒座房”的形式围合成前院,而潮汕地区位于省尾国角,不仅大开正门,还在门前开辟非常大的空地,称为“阳埕”。
其实“驷马拖车”不算是潮汕宅第的终极形态,在潮汕某些地区,左右“伙房”的位置,同时也演化出“四点金”“下山虎”等延伸建筑,从而构成一个比“驷马拖车”还为"宏大的”住宅群落集合,其名字叫“百鸟朝凤”。只不过这样的群落在潮汕地区是少之又少。其实无论是“涂壳厝”还是“四点金”,无论是“驷马拖车”还是“百鸟朝凤”,这一些都是建国前残存的一些老宅子,随着土改的进行,很多有“宅第”的富绅被打倒,很多“四点金”规格的房屋都被划分,无人修理,都是无人居住或者破败不堪甚至全部处于倒塌的命运。而“下山虎”也是在钢筋红砖的小洋楼取代下完全失去踪影,更不用说被水一冲就倒的“涂壳厝”。所幸的是,我还见过,但我的下一辈人,却不可能有这么幸运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