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为什么重视《心经》
(2015-12-24 10:10:39)
标签:
心经西游记孙悟空唐僧 |
分类: 西游解 |
话说在《西游记》第十九回时,浮屠山乌巢禅师口耳传授的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的《多心经》一卷给唐僧。这部简短的经文伴随着唐僧一路西行,但凡遇妖临难心神不宁之时,念这《心经》总能逢凶化吉,孙猴子时时点醒,甚至一再强调,再三强调要默念这部经文,可见孙猴子对这段简短经文实用性的重视程度,只可惜唐僧虽嘴上熟念,似乎关键时候总归卡壳,相反,一行四人一马历经千难万苦,到达西天后取得经文,只读了个名目,看都没看就把无字经书给取了回来,要不是燃灯古佛让白雄尊者作风,他们真把这无字经书给带回东土,可是闹腾一翻后,才得到了所谓的大乘真经,可是这有字真经虽是取得了,却不见得有多少护佑作用,在通天河,这有字真经入水,落得个自全难保,一行人还差点被扣留在陈家庄,落得半夜逃跑。由此看来,这有字真经远远不如这部二百多字的《心经》重要。当然这只是作者的文学处理手法,只是做个对比,实际上这部《心经》贯穿了《西游记》的整个历程。我这会就把这部西游记里唯一出现的经文摘录下来,看看孙悟空为什么这么重视这部简明扼要的经文了。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藴皆空,度一切苦阨。捨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卽是空,空卽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捨利子,是諸灋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増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灋,無眼界,迺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迺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寂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勸。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碍,無掛碍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脖,三世諸髴,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説般若波羅蜜多咒,卽説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从原文看这也是一部微言大义提纲带领的佛经总目录,从真实历史上,流传最广的有两大版本,其中姚秦时鸠摩罗什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经》一卷与唐玄奘译本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最为经典,而西游原文中采用的就是玄奘的这个版本,鸠摩罗什版本更近似于梵文古译,它更多地偏向佛经的佛学性,而玄奘则更近似于汉语意译,它更多的偏向于更为通俗的文学性,其实两版本都各具千秋,事实上两个版本各有特色,并无优劣之分。而《西游记》只是一部小说,他采用后者,则更合乎情理之中,只不过这部经文在西游记的简称倒也不少,有时称为《多心经》又时为《心经》,有时为《密多心经》有时又为《般若心经》,按梵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这样分段法,因此简称《心经》应该更为恰当,但不管怎样,从经文一开始就指出,这部经书是观世音菩萨所授,而西游取经的过程其实也是观世音菩萨一路指导的结果,这或许也是孙悟空一再强调唐僧要重视它的原因。
孙悟空一再强调的就是它的实用性,《心经》虽短,却包罗万象,但主旨就是两个字“无”“空”,太多的名家去解读这部伟大的经文,我是没那个境界细入解读的了,默念便是,但是念着念着,我就老是往经典日本漫画“圣斗士星矢”的方向去了,有时候车田正美创造的词汇“第七感小宇宙”和“心经的无声色香味触尘”却有些许重合,或许只要六根清净,就算万念俱灰也罢,就算百邪不侵也罢,只要把“心”静下来,就真能感知到个人的小宇宙,就仿如神助,或者,这也就是《心经》的重要之处吧,菩提老祖给孙猴子起名字的时候,给他弄个“悟空”俩字,其实“悟空”跟心经的“无空”就是相关之处,就是让孙悟空提前感受心经,化身为心经,用“圣斗士”的话来讲就是超越第六感爆发小宇宙,成为个斗战圣士,唐僧遇到妖精鬼怪,念《心经》,悟空就到了,这也是孙悟空时常提醒唐僧要多念《心经》的原因吧。
我境界低具领悟能力差,对于《心经》的理解只能感受到这一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