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江浙战争的后起之秀
(2015-04-04 18:53:35)
标签:
军事历史民国文化中华民国 |
分类: 边学边写中华民国 |
正所谓英雄惜英雄,对于下台的段祺瑞,吴佩孚始终认为他是北洋军队的元老,吴佩孚和段祺瑞有着极端相似的性格,吴佩孚本身就有一段师生之谊,在段祺瑞眼中,徐树铮和吴佩孚都是各有千秋的后起之秀,只不过徐树铮纵横捭阖,心思周密,但行军布阵,进防攻守,吴佩孚更胜一筹,段祺瑞也想借用吴佩孚,但考虑到与他一样都是刚愎自用的暴烈性格,很难共事,因此无缘共事,而吴佩孚其实从内心上也尊重段祺瑞,只认为皖系的一切都是徐树铮这个阴险小人在作怪,他与段祺瑞还未至于到水火不容的地位,因此即便段祺瑞下野在家,曹锟和吴佩孚也都经常派人往他的天津公寓问候起居。
而对于皖系的最后一块地盘浙江卢永祥,毕竟他也是一脉共生的北洋军队,吴佩孚一直希望用和平的方式把卢永祥拉拢一过来,上海是一场富甲一方,一旦发生战事,将会造成中华民国经济的大动乱,如果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一来解决后顾之忧,二来壮大已实力,再者出于“养敌自重”的原因,只要有皖系卢永祥的存在,就有理由为直军中造就一股明显存在的“敌人”压迫感,如果这块地盘失去,皖军的势力很快就转入地下,那将更加不可捉摸预料,这也正是从直皖战和直奉战后,浙江的卢永祥都以皖系最后一股势力一直存在于东南一角的原因。
不管用什么手段。曹锟当选总统,那么副总统一职成为直系各方督军争夺的对象,吴佩孚对外一再表示,他只是一个军人,他不会做督军,更加不会做总统或者副总统,甚至他还表示,最有资格做副总统的,非浙江的卢永祥莫属,很明显,这是一种拉拢卢永祥破坏反直三角联盟的政治手段,可是这手段没有吸引卢永祥,却让另外一个直系的后起之秀江苏督军齐燮元听在耳中,急在心头。
这位不到四十岁的齐燮元地位急剧膨胀,从师长到督军到三省巡阅使一路有如神助,他自认为继承了冯国璋,李纯的衣钵,也要做副总统,因为副总统的年龄要求,甚至提前一前摆四十岁生日,他怎么能允许吴佩孚推举卢永祥的论调,他必须尽快发动对浙江和上海的战争,以显示他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地位。很快他找到了一个发动战争的理由。
原福建省的实力派藏致平、杨化昭在在孙传芳和周荫人的通力合作打击下,终于承受不住,率部突围进入浙江,而卢永祥收留了这支闽军,改编为浙江边防军。这给江苏的齐燮元找到了向浙江和上海宣战的借口,齐燮元本身就是上海的实力派,当年,他宁愿以上海淞沪护军使的身份与卢永祥的部下何丰林交位置,换取江苏督军的职位,现在他觉得夺回他上海地盘扬名直系的时候到了。
按照他的计划,他调动江苏第六师,调安徽珠马联甲兵出安徽,再让他的属下陈调元为江西督军,兵分三路同时进军浙江,一举夺下上海,可是他的进攻计划很快受到了吴佩孚的反对,吴佩孚直接表示反对,齐燮元也生气了,带头向曹锟表示辞职,而王承斌,冯玉祥也同时响应,吴佩孚也觉得势头不对,也要求辞职。
这可恼了曹大总统,他刚做总统不久,山东就发生了轰动国际的“临城劫车案”山东土匪孙美瑶把一辆火车给劫了,把满车的洋人当作肉票,所幸有陈调元上山周旋,终于招降孙美瑶解救了洋人,曹锟刚上任就在国际名声一落千丈,他也不想当总统了。在曹锟的大发脾气下,谁都不敢再说辞职的话,为避免战祸再起,吴佩孚赶快派李济臣到浙江去劝卢永祥赶紧解散藏致平、杨化昭二部以避战端,卢永祥战意已决。断然拒绝。
如此而来战争无可避免,齐燮元按照原计划兵分三路直指浙江和上海,可是卢永祥远比齐燮元设想中强大,又有藏、杨两部誓死抵抗,江浙战事为持数十日,不分胜负,面对着上海这个大城市,双面都不愿意大举破坏后得到一个残破的上海。实际上战事非常平和。
吴佩孚认为,必须尽快结束战争,否则奉军很快就将南下,广东也会同时发动北伐,到时战场将无法收拾,于是吴佩孚想到了留在福建的孙传芳,其实早在江浙战争之前,孙传芳早就想夺取一盘之地,他早已经把在福建大军调到了延平一带,只等一声令下,中央的军令一下,孙传芳直接加入浙江战场,随着孙传芳的加入,战事很快打破平衡出现转机,在大军压境之下,浙江的卢永祥再也抵档不住,节节败退,卢永祥只得通电下野,皖系的最后一场地盘成为直系的地盘,但在江南地区,齐燮元和孙传芳争相收降卢永祥所部,扩编各自队伍。齐燮元和孙传芳成为江浙战争中的两位后起之秀,自此独占东南一方,这其实不是吴佩孚太想见到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