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神集体下凡谈《东汉演义》这本书的遗憾
(2014-11-14 14:08:15)
标签:
东汉演义谢昭三国演义水浒传 |
分类: 神魔杂谈 |
自来都是乱世出英雄,而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更有由平民一步步奋斗直至一代王朝开国的皇帝,我个人认为年朱元璋就是典型例子,但这个例子在汉朝却更为明显,汉朝的三位开国刘姓皇帝,刘邦始于亭长,刘秀起于绿林,刘备只贩屦,说破天都是属于平民阶级,他们的所谓真命天子身份其实也是后世附会而来。当然上述这几位在功臣名就之后,对于同甘共苦的功臣们都加上分封赐爵,而刘秀的功臣们更是在身后,列名云台阁,称为二十八星宿下凡,名垂青史。这种集体性天神下凡却有正式记载的例子,在历代开国历史上少见的。但这种天神下凡的方式却在小说中却经常有见到,最典型莫过了《水浒传》里的一百零八将。
演绎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下凡的小说我想明朝谢诏的<东汉演义>是很有代表性的。这本六十三回的小说虽说是演义,其实还是很粗糙的。每一回章节长短不一,虚实不一,以致于到清代时珊城清远道人依据正史重新编制了一本《东汉演义》,可是这清本《东汉演义》虽说更为全面且贴近了史实,却也把明朝谢诏本里的那瑰丽的想象给写没了。云台二十八将也失去了谢诏本的神异色采。所以我就拿谢诏版的《东汉演义》来对比一下《水浒传》来看下两部天神下凡的小说有什么异同。
开始之前,得先把东汉刘秀的大体史实给重现一下,西汉的末期,西汉王室外戚王莽篡汉,建立新朝,西汉历史实际已经终结,由于王莽改制不得人心,加上天灾不断,各地纷纷起义反抗新莽政权,以起于荆州绿林山的绿林军和起于泰山的赤眉军势力及波及范围最大。而绿林军其实是由两支队伍合并而成,最初形成于绿林山的义军在湖北新市与起平林的绿林军合并成,他们以王匡和王凤为主导构成绿林军的最初队伍,而刘秀与其长兄刘縯则同时起兵于湖北舂陵,这支军队与绿林军合并,河南及湖北一度成为绿林军的纵横之地,与此同时,山东莒县琅琊人樊崇也同时起兵,他们以泰山地区为根据地,一路收纳饥民,形成以樊崇逄安、徐宣、谢禄、杨音为首的最初队伍,吸纳另一支由女起义军首领吕母的队伍后,在昆阳成功击败了王莽的镇压,与此同时,绿林军也乘势一举北上进攻长安,直接推番王莽政权。进入长安之后,绿林军内部发生彻底分化,绿林好汉们在刘秀的人格魅力的影响下,团结到了以刘秀为领导的队伍中来,最终形成推番了原绿林军拥立的刘玄,推举刘秀为东汉皇帝,这就是云台二十八位大致形成过程。
如果我们把这个过程与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聚梁山相互对比,却似乎能够发现这样一条相似的规律,梁山水泊最初的建立并不是由宋江开始,而是由七星聚义劫生辰纲的晃盖形成的最初班底,而先后上梁山一百零八好汉最终形成以宋江为首的队伍则是几乎是刘秀招纳云台二十八将的过程相类似。而有巧合的是,在水浒传中,与梁山好汉同时成为反抗宋室的另一支队伍却是南方的方腊,南方的方腊和北方的宋江,南方的刘秀和北方的樊崇,这一南一北的两支队伍似乎在几百年后发生了轮回交换。只不过成功的那一方,都能附会出天神下凡相助的附会,最终形成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二十八星宿下凡的有趣故事。
《东汉演义》述事方式有着不同于《水浒传》的写作方式,《水浒传》在于各自独立介绍一百零八将上梁山的前因后果,因此每一个梁山好汉都有各自独立的故事,非常细腻。而〈东汉演义〉首先在开篇时介绍王莽篡汉之后,就沿着刘秀的活动为线索,二十八将先后登场,展示武艺最终归顺刘秀,这个归顺过程更多的类似于《三国演义》中以刘备建立蜀汉时吸纳将领的过程,但由于故事内容限制,〈三国演义〉做到了以蜀国为中心,却同时照顾到魏国,吴国的介绍,形成三足鼎立的架构,结构宏伟。在历史上绿林军其实跟赤眉军同时并列的起义队伍,但〈东汉演义〉中却吸纳了〈水浒传〉的方式,过多正面的介绍刘秀建国过程,却忽略了赤眉军的塑造,其实刘秀建国的故事,前半部分是东汉形成过程,后半部分是与赤眉军争权最终平定天下的过程,赤眉军其实在推翻王莽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作者却在这方面给予忽略甚至是妖魔化,这种缺陷在〈水浒传〉中有了更好的补充,方腊起义队伍的英勇描写丝毫没有影响梁山好汉的正面形象,反倒从侧面强化了梁山好汉们的英雄壮烈,而〈东汉演义〉对于刘秀队伍的过多着墨,实际上并没让英勇的二十八绿林英雄好汉深入人心。
不管如何,经过〈水浒传〉的演绎,梁山一百零八好汉的形象如此经典,我在想,如果〈东汉演义〉能像〈水浒传〉那样,对赤眉军着墨多一点,再将二十八将细化一点,那么云台二十八将里的谋臣武将一定能比一百零八将更加鲜明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