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耳弥猴是二心也是六贼

(2014-02-11 14:03:10)
标签:

六耳弥猴

六根

六贼

分类: 西游解

真假美假王是西游记的名篇,解论六耳弥猴孙悟空关系也是一个老论题了。《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六耳猕猴就是孙悟空的二心,这个二心,是孙悟空遇到的最大敌人,不仅是孙悟空自已都不认识,满天神仙菩萨都没法辨别,它更代表了唐僧与孙悟空之间师徒的不同心,取经队伍的信心如同散沙,因此才导致一体难修二心乱乾坤,在此就不重复过多的列举去证明孙悟空和六耳猕猴之间的关系。但我列举另一个事例证明六耳猕猴出现的原因。

要解决六耳猕猴的最初出现,得从孙悟空离开唐僧的时候开始。取经过程中,除借兵之外,孙悟空有三次离开唐僧,第一次是在第十四回脱离五行山后打死六个剪径贼,欲回花果山,先到水晶宫,被龙王劝回,第二次第二十七回三打白骨精之后,唐僧主动驱遂了孙悟空,第三次是在第五十六回,打死剪径盗又杀了杨老汉儿子,孙悟空又开始脱离取经队伍。

这三次脱离队伍,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在唐僧怪罪孙悟空杀生之后出现的,但这三次又有不同,第一次是悟空一生受不得人气,主动离开,其它两次都是因唐僧责怪,而后两次因唐僧责怪的结局,又有不同的前提条件,白骨精那回是唐僧铁了心要驱遂孙悟空,孙悟空却是忍了气,独自个凄凄惨惨别了师父。而第三次则很明显不同,打死剪径盗后,唐僧语气明显软了,不向第二次那样念咒,反倒是孙悟空得理不绕人,弄得那长老只得怀嗔上马,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当然这次孙悟空自知理亏,没有回水帘洞,而是去了观音落伽山。

请看第一次的那剪径大王它们有一串非常奇怪的名号:“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它们看似剪径毛贼,实际上是佛教里所说的六根,眼、耳、舌、鼻、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因而孙悟空“拽开步,团团赶上,一个个尽皆打死。”

而第二次打死白骨精,孙悟空虽人到了花果山,心还时时留恋取经的师父,而第三次就不同,先是打死两个贼首,再是直接割了杨老汉儿子的头,如果前两次离开队伍打的都不是凡人,这次是实实在在地打死了贼人,这一次,孙悟空几乎是主动离开,这次孙悟空自知杀人,又落不下脸面,于是直接去在落伽山,但是它的心是否仍在莲台之下就不得而知了,偏偏恰好正在这时候,六耳弥猴出现了,下来的情节就不必细说。

这三次离开队伍,看似互不相干,实则大有联系,这里有一个奇怪的规律,这个就是三和六字,首先三打白骨精,在唐僧眼中死了三个人,而第三次,孙悟空是先打死两个草寇贼首,再是直接割了杨老汉儿子的头,也是三个人,如果说打六贼和白骨精是虚,那这次是实,这虚实之间,表明了一个最大的关系,剪径贼和草寇里面有必然的联系,如果三个白骨精加三剪径贼加起来,数量刚好等同于第一回的六个小毛贼,为什么那个弥猴叫六耳,道理就在其中,前面已说到,六耳就是六根,弥猴就是孙悟空,加起来就是六耳弥猴,因此可以确定,六耳弥猴就是孙悟空的二心和六根的共同杰作。

回到西游的目录《心猿归正六贼无踪》说明一个道理,师徒同心,六根清静,取经的路上就顺利,《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这说明一个道理,六心不收,师徒异心,取经就有大问题了。所幸的是,孙悟空顺利打败了六耳,净化了六根,你看它打杀六耳的时候,“孙大圣忍不住,轮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这跟轻而易举打死六贼时是多么相似,不费吹灰之力。

结论得出,六耳即是孙悟空与唐僧产生二心时的杰作,不是什么独到的妖精。孙悟空有七感,眼、耳、口、鼻、身、心、意,打死六耳弥猴,是指悟空已彻底清净了六根。六耳弥猴绝此一种后,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就剩下心,就剩下一棵向佛的心。因此从此章开始后,孙悟空专心伴随唐僧取经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