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吃饭那点事儿
(2011-05-19 10:28:57)
标签:
转载 |
分类: 童梦奇缘 |
骞骞吃饭的好习惯是众人皆知的,小家伙吃饭时秉承“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态度,只顾埋头憨吃,即使跟他说话也不搭理。前几天在幼儿园碰到一个中国小朋友的妈妈,一见面就开始诉苦,“我的女儿每次带的午饭都吃不完,发愁死了。你们家孩子怎么样?”我说“吃完啊,每次都吃完,一碗米饭,一碗菜,一碗水果,还有一袋酸奶。”后来了解了骞骞的吃饭史之后,她说:“骞骞吃饭太好了,我们还是不能跟你们比,我女儿如果能够把其中的两样东西吃完我也就满足了。”
孩子的吃饭问题,一向是中国妈妈的心头大事,这不仅是因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视吃饭的国家,而且父母对孩子的爱,尤其体现在对饭食的精心准备和尽心喂养上。有多少父母为了孩子能够多吃一口饭而费尽心机,妈妈在身边唱歌,爸爸做小丑逗乐,开着电视,玩着玩具。。。能想到的方法都用尽了,吃完一顿饭就象打完一场仗似的,全家人都精疲力尽。
幸运的是,我们在喂养骞骞的过程中,都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辛苦,最多也就是在骞骞小的时候换着吃饭,有时候是妈妈,有时候是奶奶,会因为要先喂骞骞吃饭而挨会儿饿。现在回想起那个过程,骞骞能好好地吃饭,真是得益于几种习惯的培养。
首先,全家人都一致认为,吃饭时家人要坐在一起吃,这不仅是营造了一个温馨愉快的用餐环境,而且对于骞骞模仿大人吃饭是非常重要的。吃饭时要用餐具,每种食物都要品尝一下,吃剩的骨头和杂物要放在单独的碟子里而不是随手乱扔。骞骞从能够自己坐着吃饭时起,就每天跟大人坐在一起吃饭,耳睹目染不断学习。其次,骞骞奶奶说,骞骞能够吃饭很好,小姨夫买的那个餐椅贡献很大。骞骞刚能够自己坐的时候,姨夫就从网上订购了一个餐椅送给骞骞,座椅的高低和餐盘的距离都能够调节,座位上有柔软的座垫,从那时起,骞骞就知道,吃饭时是应该坐在自己的餐椅上,而不是在屋子里跑来炮去的,每次该吃饭的时候,骞骞都主动要求要坐在自己的位置吃饭。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习惯是少吃零食,这点要感谢骞骞奶奶的合理安排。记得一岁之前,每天都是要吃五六次辅食,并不会接触到零食。后来培养他主餐的概念,到每天象大人一样一日三餐,应该是1岁之后。上午10点多钟,或下午4点左右,奶奶会给骞骞喂点小零食,米粉,水果,鸡蛋羹,小饼干等,饼干买的都是含钙含DHA之类的营养小饼干。也不会吃多,两三块就够了。糖和巧克力那时候都没有吃过,第一块巧克力还是2岁之后去朗朗家玩的时候朗朗妈妈给的。这样保证了骞骞到正餐的时候有饥饿感和足够的食欲吃饭。
好习惯总结起来都很容易,但要真得养成,贵在全家人一致的态度和不妥协的坚持。孩子很会察言观色,也许一两次的妥协,比如吃饭时看一次电视,玩一次玩具,就让他有了打破好习惯的借口,“上次妈妈就同意我看着电视吃饭了哦,这次应该也可以!”所以,在吃饭这点上,我们对骞骞从来没有妥协过,如果做其他事情太难以放下,宁愿等着他把那件事情做完再一起吃饭。
骞骞姥姥经常说:萝卜白菜保平安。意思是说,蔬菜类的东西吃多了对身体不会有害,肉类吃多了反而容易生病。鉴于骞骞吃饭狼吞虎咽的特点,我们则经常要提醒他少吃,特别是肉类。我们中国父母特别担心孩子吃不饱,总是劝着孩子,再多吃一口,即使已经吃饱了,也要哄着再多吃几口才准许离桌。来到这边之后,看到美国父母对孩子吃饭的态度却完全不同。
骞骞幼儿园的美国小朋友带的饭真是特别简单,一般都是两片面包夹着一块火腿,再夹点蔬菜和奶酪片,再吃点水果就可以了。有一次我们去一个美国朋友家里吃晚饭,他们家有一个跟骞骞差不多大的孩子叫做Ben,吃饭的时候,Ben的妈妈问他要吃什么,把大盘里的食物夹到他的盘子里,Ben吃完之后想吃什么再告诉妈妈,一顿饭,也就吃了半根玉米,一块面包,两朵西兰花。妈妈没有给Ben喝饮料,而是喝常温的水,整个吃饭的过程,妈妈没有劝过他一句再多吃点。吃完正餐,夫妇俩个把我们带去的核桃派切开,骞骞吃了两块,当Ben再想要第二块的时候,妈妈说不能再吃了,吃一块甜点已经够了,Ben也没有坚持,就下了饭桌去玩玩具了。
还有一次在宜家家居买东西,中午就顺便在宜家的餐厅吃饭。对面的桌子上有一对夫妇,俩个孩子像是双胞胎的样子,不到一岁。只见孩子的妈妈把桌子上铺好干净的一次性餐布,从包里拿出一小碗食物,把水壶里倒好水,放在孩子面前,然后把小碗里的食物倒在俩个孩子的跟前,就和孩子的爸爸一起开始吃饭了。可能因为还不会用勺子,俩个孩子自己用手抓着食物往嘴巴里塞,弄得嘴上脸上都是吃的。爸爸妈妈坐在旁边吃着自己的饭,没有喂他们一下。吃了一会,看孩子不太想吃了,妈妈就把餐布收拾了,把水壶递给他们喝水。我在旁边看着,真是思绪万千。这么小的孩子都是自己吃饭,父母没有喂他们,也没有劝他们多吃,他们反而是吃得好好的,不吵不闹,只是专心吃饭。这要是放在中国,俩个孩子,还不得一群人在旁边伺候。
参加的美式晚餐多了,才明白美国人对孩子吃饭的态度。吃饭是自己的事情,吃什么吃多少都是自己的选择,如果不好好吃饭,就饿着,下次就知道好好吃饭了。这种自由轻松的方式,说简单了,是对待吃饭的态度,说长远了,是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的方法。连吃饭都不能自主的孩子,怎么可能思想独立呢?连吃没吃饱都不被父母信任的孩子,又怎么可能充满自信呢?
说了这么多老美的习惯,其实如果让我象老美在对待孩子吃饭的问题上那么淡定,我也真的做不到,我们毕竟是中国的父母,我们流淌着的血液注定了孩子如果不好好吃饭就会心疼。每次我也会提醒骞骞再多吃点,每当骞骞回答“妈妈我吃饱了”的时候,我就会意识到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小婴儿了,他有自己的判断,他自信于自己的判断,而且相信我对他的信任。如果这个时候我再劝他,岂不是打破了这其中的信任。所以每天听到骞骞说吃饱了的回答,我就会愉快地说:好的,那你去洗手吧。我想,这肯定也是骞骞到目前为止都能食欲很好,而且积极吃饭的原因之一。因为吃饭对于他来说实在是一件愉快的过程,可以行使自己的决定权,选择权的过程,是自己“独立”的见证。这其中的道理,我们做大人的,还是能品得出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