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汶川山崩地裂之时,我正乘车在湘南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大半个亚洲都在震撼,我恨自己浑然不觉。顷刻间,地震消息的短信纷至沓来,我常年佩戴在手腕上的佛珠突然断了线,檀香珠子满地乱滚。一位记者同我隔几而坐,她帮我拾起地上最后一粒佛珠。
回到长沙,我成天在网上关注汶川,每时每刻都想知道那里的最新情况。我的家人终日以泪洗面,他们在网上呼吁国家为地震死难者设立哀悼日,为那些苦难的亡灵下半旗志哀。
我意想不到的是秘鲁政府于5月16日颁布最高政令,宣布5月19日为“全国哀悼日”,以悼念中国在汶川地震中的遇难者。他们认为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中国的强烈地震,不仅是这个亚洲国家的灾难,也是全人类的不幸。秘鲁政府对如此惨重的人员伤亡表示哀悼。大洋彼岸的这个陌生国度,顿时让我肃然起敬。
5月18日,我终于从电波里听到国务院的公告: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我郑重地把这个简短的公告全文抄录,因为它将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大悲无语,5月19日中午,我在博客里只写了几句话:向地震中死难的同胞志哀!早晨去单位,路过市政府,见国旗低垂,不禁泪湿双眼。地震为惨绝人寰之大恸,而中国政府能为平民百姓行如此庄严国礼,为社会之大进步,亦是国之大幸。
常言道,人心都是肉长的。我的这点感怀,大多同胞心有戚戚。这几天,一个早不太常用的成语经常在网上被人提及:视民如伤。典出《左传·哀公元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为政者把百姓当作伤病之人一样照顾,此乃国家兴旺之祥兆。
多年之后,也许有人会为这次全国哀悼日的决策过程去“史海钩沉”,我不关心这类“花边新闻”。我庆幸的是这个古老国度,离“礼不下庶人”的圣训越来越远,高贵的国旗第一次为普通百姓而低垂。国旗会因步下神坛而更加神圣和庄严。
汶川大灾,“国殇”二字亦屡被引用,可是多用错了意义。观其语境,多把“国殇”理解为“国家的伤痛”,或者“国难”。“国殇”指的是“为国战死的人”。可退而思之,我以为汶川所有死难者,都当得起“国殇”二字。天降恶灾,国遭大难,举国上下无异于投入了一场战争。
汶川地震中最叫人伤痛的“国殇”,是那些死去的孩子们。“殇”字的本义,指的就是“未成年而死”。《礼记·丧服》载:“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皆为无服之殇。”那些孩子正书声琅琅,眨眼间就同我们阴阳永隔。东洋扶桑地震频发,日本国民有一个遇震自救的共识,就是就近跑去学校躲避。日本人都知道,校舍是最坚固、最安全的建筑。
如果没了孩子,哪里还有国家?因为那些死去的孩子们,“国殇”之义更成“国伤”。这份伤痛,当千秋铭记,万世警醒!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