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最近,我的老家溆浦县将举办首届中国.溆浦屈原文化节,出版一本画册,嘱我写序.拙序如下.
溆浦虽属山区,却土肥水丰,自古富饶。通常说人如其名,考察一个地方,也是这般道理。“溆浦”二字皆从“水”旁,可见此地与水有深缘。境域内溪河密布,多入贯溆水。溆水系此地最大河流,经沅水而入洞庭。先民沿溪依河而居,故地名多从“水”字。单是乡镇地名同“水”有关的,就在半数以上。这些地方,南起温水、龙庄湾、龙潭、沿溪、北斗溪、九溪江,经统溪河、龙王江、桐木溪、麻阳水,北到谭家湾、木溪、大渭溪、水隘、让家溪;西起洑水湾、江口、舒溶溪,经水东、桥江,东到油洋、两江、善溪。毕竟又是山区,有些地名就免不了山的意思,比如小横垅、岩家垅、岗东。但溆浦并不因为是山区,就缺少肥沃的土地。每一条河谷,都是一条米粮川。这自然也可从地名上看出来,比如黄茅园、葛竹坪、两丫坪、陶金坪、马田坪、低庄、均坪、水田庄、新田,这些地名都同山间盆地相关。县境中部南起水东,往北到麻阳水、桥江、低庄,方圆几百里皆为连绵沃野,一马平川。若欲简要概括溆浦地理特征,“山”、“水”、“坪”三字,应为精当。
沈从文说旧时溆浦人的营生靠的是“一片田地,一片果园”,说得颇有道理。溆浦人的耕种习惯和耕种水平从来都是很可称道的,上个世纪70年代这里的能干农民被派到外地去,竟然是堂而皇之的农业技术员。农家自古相信一句话:人勤地不懒。溆浦人吃得苦,老天又赐下膏腴之地,这里的出产自是格外丰富。这方土地,一年四季从来没有空闲的时候。水稻、油菜、棉花、玉米、红薯、红枣、柑橘、西瓜、甘蔗,凡此地人间应有之物,皆有所出。溆浦出产之物最可夸耀的是柑橘、红枣和西瓜,早已闻名遐迩。
世界上每一条河流都有一个古老的故事,溆水和溆水之浦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溆浦的文明史同中原地区大抵同步,春秋时代这里虽为偏僻夷蛮之地,却早已在王化之内。汉初置县,从此日渐鼎盛。自古多有文人高士流寓于此,留下过华章佳句。自屈原开始,最为著名的有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唐代诗人王昌龄、明代学者王守仁等,他们都为溆浦写下过诗篇。进入近现代以来,溆浦更是英才辈出,诞生了不少革命家、学者和将军。妇女领袖向警予伟烈千秋,世代传诵。
溆浦原为古楚属地,至今遗韵犹存。旧时山地封闭,往往十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山水阻隔的绝塞之境,反倒成就了古老风俗的保存和流传。正宗的傩戏、目莲戏,如今在溆浦乡下或可看到。溆浦地方戏辰河高腔高亢悲怆,最宜表演古典悲剧,观之令人联想屈原《国殇》的调子。溆浦民风天真朴拙,年节多有舞龙灯、唱船灯、唱蚌壳灯、划龙船之俗。凡风俗皆有典故,或为纪念,或为祈祷,或为庆祝,但年月久了,早已忘却本意,演化成纯粹的娱乐。这正是乡人可爱之处,凡年节总是热闹为好。
若论溆浦山水韵致,尽在“灵秀”二字。溆浦的山与水总是相依相偎,山脚必有溪河,水边必有山影。涓流汇涌,飞泉成瀑,积水成潭,过涧成溪,入地则为洞府,出山则为大河。山各有姿态,或高峻挺拔,或圆润清明;水别具性情,或温柔潋滟,或湍急奔腾。山因水而秀,水因山而灵。
(以下几句套话从略,呵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