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行话

(2007-02-27 12:37:26)

外行话

 

    关于经济学,我是外行;又喜欢在文字上钻牛角尖,所以有些经济学名词,虽然耳熟能详,听着总觉别扭。比方说,近年来市场不太景气,报刊上说得最多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大小官员也都跟着如是说。可有人告诉我,某地发生一起猪饲料被盗案,案破方知是一下岗工人偷去当饭吃。我听之愕然,同某官员说起这事,此官员淡然道:类似案件发生好多起了。倒像我少见多怪,好没见识似的。

 

    我真的见识不够,避如什么叫有效需求,我就总琢磨不透。尽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了,但毕竟还有很多老百姓衣食堪虞,他们怎么就没有需求了呢?原来他们手中没钱,形成不了购买力,他们的需求便是“无效需求”。这是专家教导我的。

 

    可见金钱的魔力就是大,你倘若没钱,就连你需求的权力都可以剥夺,更不用问给不给你了。比尔.盖茨因为有钱,可以参加西方七国首脑会议,这是富可敌国的最现代版本;日本因为富有,分明是东方小国,却是堂堂西方七国之一,可见有钱东可变西,黑可变白。世界大势倘且如此,平头百姓有什么想不通的呢?

 

    人类理性似乎总体上分两大类: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不知经济学属于哪类?倘若是人文科学,它就应当有人文关怀,尤其要充满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不该如此冷冰冰的;倘若是自然科学,它就更当遵循自然法则,不该漏洞百出,常常陷入难圆其说的尴尬。据说索罗斯之所以能掀起金融风暴,就是因为世界经济被当代贫困的经济学蛊惑成了畸形儿,不堪一击。也许经济学不过是非鸟非兽的蝙蝠,只能在说不清是白天还是晚上的黄昏里作低超空飞行。

 

    我总觉得,任何学问,应该本着民间立场,才有它的生命力。经济学尤其是以人为本的学问,如果一味地只问投入、产出、效率等等,而忽略了人这个经济活动最本源的主体,我想这门当代显学毫无意义。据说现在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很科学,什么逻辑演绎、数学推导、模型设计之类五花八门。我听了不禁莞尔。经济学在中国,其实并不需要研究富的如何更富,而是要研究穷的怎么样不饿肚子。只要是中国人,谁都清楚很多富了的和暴富的人,并不是某派经济学作用的结果。倒是如今还没有解决温饱的那些人,真的需要有人去研究研究。而连他们的需求都可以漠视的经济学,是无法拯救他们的。中国的经济学是舶来品,什么有效需求之类的名词,是不是也是翻译过来的?我倒宁愿相信是译者的中文水平不行,才翻译成如此不关民瘼的样子。

 

这也是早几年写的那组经济杂志卷首之一,时过而境未迁,虽有不合时宜之处,中间道理似乎并不过时。见笑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有这回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