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母爱
中国历史上好像不太有慈母,虽然有一首“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诗广为流传。我们记忆里,母亲的形象大多是严厉的,尤其是圣人和英雄们的母亲,一个比一个更像严师。孔子的母亲虽然因为养了个好儿子,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却名不见经传。孟母被堂而皇之载入男人们书写的历史,因为她不但儿子生得名正言顺,并且教子有方,断机而三迁,终于培养出一个亚圣。欧阳修幼时家贫无纸,母亲就逼着他用芦苇棍儿在沙子上写字,“至日中而不息”,终于出落成大文豪。岳母刺字,教育儿子“精忠报国”,实在令人感泣,却是血淋淋的令人恐怖。胡适的书读得好,全靠他寡母每天清晨端着一盏清油灯,把他从梦中喊醒,一边拧他的大腿,一边要他反省前日之过,然后哭诉自己守寡的艰难,一切指望都在儿子身上,你要如何如何为我争气等等,再放他去上学。我猜测如此这般,胡适儿时即使做梦,只怕大多也是恶梦。
全赖母亲们苦口婆心,甚至苛严残酷,儿子们一个个长大了,成才了,当官了,出名了。母因子贵,母亲的忍辱负重,守节牺牲,终于有了报答。于是,《二十四孝图》里尽是些埋儿奉母,割股疗亲的故事。母亲理所当然成了儿女们的债主。母亲的价值也就因此彰显。母亲倘若不幸只生了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呢,那就只好去怨命苦了。
也许这就是中国式的母爱吧。弗洛依德不是中国人,可他的学说却很能为中国式母爱找到注解。人类潜意识中,母子是一种共生的融合状态,母子血肉相连。母亲为幼小的儿子牺牲了一切,儿子成人了就得为这一笔沉重的母爱还债。这种还债教育,从他刚能听懂母亲说教的时候就开始了,最终深入骨髓,奉之为至上美德。
原始社会的母亲们好像就低级多了。她们只管生殖繁育,食物供给,就跟鸟妈妈养育鸟宝宝差不多。她们绝对不会去操心什么胎教和早期教育,顶多教教孩子们爬树和哺食。爬树为了躲避野兽,捕食为了活命。难道原始母亲那里就没有伟大的母爱?日本有部电影,叫《狐狸的故事》,拍摄的是狐狸真实生活,母狐狸对小狐狸的那种爱,足以让人唏嘘。可人类自有文明,这种如春阳大地般纯粹的母爱反而缺失了。
我最不忍看母亲打孩子。一个再美丽的女人,哪怕为了高尚的目的,打骂一个没有还手之力的幼儿,或者打骂一个不忍也不能还手的高高大大的儿子,面目多少有点狰狞。虽然更多的人愿意把这种狰狞称之为母爱。母亲打骂孩子总是对的,所谓恨铁不成钢嘛!可是在我看来,母爱的本质应该是一种宽容,一种对生命的平等尊重。孩子的生命虽然是你给的,你养育的,可他并不属于你。他是自己的。
母爱自然是个神圣的词,可是在中国文化里面很多似乎天经地义的东西都经不起追问。中国式的母爱,早在我们祖先那里便已沦为驯服奴才的帮凶,沦为摧残独立人格的枷锁,沦为叫人急功近利的鞭子。母爱早已彻底异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