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谭文启双龙文化谈历史观点历史文学/原创 |
分类: 谈史论今 |
攻破了扬州后,多铎又率兵长驱直下,弘光尚不知社稷将倾,还在醉心于收罗美女,饮酒作乐。这就是南明失败的原因,上至皇帝,下至大臣都一直处于纸醉金迷之中,不思复国,只求偏安,结果招致了失败。
到南京被围,弘光才知着急,匆忙收拾、带上宠妃,偷开通济门,逃奔芜湖而去。可是在途中被投清的总兵田雄抓获,缚送清营,解往北京斩首。就这样,南明朝廷也告灭亡。南京城中的官员大多数投清,也有些不愿受辱的以死殉国。清廷为了收买人心,便起用了南明朝廷中颇有声望的钱谦益,希望以此安抚人心。
可是,当清朝攻克了整个江南之后,下达剃发束辫的严令后,却遭到了人民的强烈反对,嘉定、江阴二地最为激烈。嘉定人氏侯峒曾、黄淳耀领导百姓筑城反抗清兵,清军用大炮攻城,时逢大雨,炸得土城坍塌,清军乘机一拥而入,侯、黄二人率众巷战,由早上杀到夜暮,终于不敌,侯峒曾挈二子投水而死,黄淳耀自缢身亡。清兵攻占嘉定后,血腥屠城三次,杀了二万多人,全城尸横遍地,血流成河,惨不忍睹,史称“嘉定三屠”。
江阴同样反抗削发束辫,数十万人集结起来,推阎应元、陈明遇为城主,抗清自卫。清军久攻不下,便调来精锐八旗兵和汉将刘良佐24万人围攻,最后再调来200余门大炮,才把江阴攻破,阎、陈也率众巷战,没有一人投降,结果江阴百姓被屠杀十七万。
加上“扬州十日”,这三次屠杀使汉人百姓死亡了数十万人,也凭着这三场大屠杀,满清镇慑了人心,使汉人从此屈于满清的强权统治之下。
随后,清军继续南下,明朝官绅张煌言于绍兴迎鲁王;黄道周、郑芝仙等复立唐王于深州,先后建立了两个政权,为争正统闹得不可开交。如果两个政府能同心协力,也许还有转机,可惜这也是汉人世代相传的劣根性,易生内讧。
不久之后,李自成在九宫山败亡,但是李自成的生死却成为一个千古之谜。同时,清帝向张献忠发一纸抚诏,威逼利诱,要张献忠审识天时,率众归降。张献忠却怒而扯诏,率兵北上抗清。但是张献忠同样失败了,他在凤凰山中伏,被清将雅布兰一箭射中前额,失手被俘,寸磔而死。
但是各地反清的组织仍然十分活跃,清兵尚未完全平定天下,所以继续兵分几路,分取南方各省。李成栋由福建进广东,攻陷广州、肇庆,尔后进逼广西,把于南方称帝的桂王逼入湖南。最后,桂王辗转逃亡,在贵州被张献忠旧部孙可望迎纳。不久,孙可望大举反击,在四川大败吴三桂,另一路由李定国率领,进攻广西,攻克桂林。当他们联合起来,先后收复西南多省的疆土之际,孙可望又因嫉妒李定国之功,他迫李定国撤出湖南,自己与清军在湖南一战即败,后又在云南挑起反清阵线的内战,最后失败,逃往长沙降清。也因此,使得原本形势极好的反清阵线全面崩溃,最后李定国退走云南,桂王逃入缅甸境内,被拘于阿瓦城,吴三桂大军进入缅甸境内,缅甸王便把桂王献于吴三桂帐下,吴三桂押桂王回昆明,将其绞杀。
清朝又采取分化策略,诱降鲁王手下握着重兵的方国安、马士英,二人欲擒鲁王降清,被鲁王察觉,在张各振保护下,逃亡海上,后投奔郑成功,老死台湾。张煌言则在淅江一带组织义军抗清失败被杀。
另外一方,唐王据守福建,颇思振作,但是被郑仙芝百般阻拦。由于郑是海盗出身,仗拥唐王有功,手握重兵,所以唐王对他也无可奈何,只得改命黄道周出关蓦兵,结果黄道周不久便被清兵俘杀。当清兵进攻福建时,郑仙芝出关迎敌,却被洪承畴以同乡身份与他私下谈判,郑愿为内应。郑仙芝假托海盗进犯,带兵东走沿海,使仙霞关二百里空无一人,清军率兵过岭,长驱直入,连克数城,唐王奔走汀州,城破被俘,最后绝食而死。但是郑仙芝这家伙降清到了北京之后,也不得善终。
当时,郑仙芝之子郑成功不肯随父投降,自己走入福建沿海一带,继续抗清。郑成功善于治兵,军纪严明,曾联合张煌言北伐,收复了四州三府二十四县,一时声震全国。可惜后来清兵采用诈降之计,使郑成功中计,停止了攻打南京,清援兵一到,内外夹击,郑成功便转胜为败。
郑成功败退回厦门后,为了谋取一反清复明的根据地,决定进兵台湾,率二万五千人在台登陆,并把占领了台湾的荷兰侵略者击退,收复台湾。郑成功便在台湾屯田练兵,等待时机。可惜一直都没有成功,不久郑成功便病逝,由儿子郑经继位,把台湾变为富庶之岛,也凭着海上的险峻,据守了数十年。
满清利用一次又一次的血腥战事,终于使天下平定,但是在这刚刚平定的天下里,却是危机四伏,包括他们的内部也有许多的问题产生,清朝又如何渡过这些接踵而来的难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