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历史(二十五)明王室的悲剧

(2007-07-25 09:57:40)
标签:

谭文启双龙

文化

谈历史

人文/历史

文学/原创

历史

分类: 谈史论今
 

明英宗继位时只有九岁,宦官开始专政,但当时内阁的“三杨”是五朝元老,久任重臣,他们仍能与宦官抗衡。直至英宗完全信任宦官之后,宦官之首司礼太监王振便藉机弹劾“三杨”,使他们先后被罢黜。

王振是英宗当太子的时候之伴读,英宗即位,才把他升为司礼太监。王振仗着皇帝对他的宠信,压制百官,非常跋扈,由于皇帝年幼,政事全系于他一身,朝中那些阿谀奉承的人尽投他的门下。

这时,瓦剌部强大起来,统一了蒙古各部,对明朝也是虎视眈眈。他们知道王振把持朝政,于是派人暗中贿赂王振,使他不布边防,使边关空虚。有大臣刘球上疏,指出瓦剌的野心,结果反被王振下令说他妖言惑众,将之处死。

不久,瓦剌果然兴兵,边关告急,王振就怂恿英宗御驾亲征,英宗对王振言听计从,竟然一口答应亲征,群臣纷纷劝谏均无效。于是,英宗命皇弟郕王留守京师,自己偕同王振统五十万大军前往边关抗敌。

可是由于连日风雨,补给不足,军队纪律又松散,士气低落,还没到大同,粮食已尽,沿途饿死许多士兵。当大军到达大同,得知前线溃败,王振便下令撤退,辗转到了土木堡,瓦剌骑兵却已杀到,明军被困于土木堡,两日没水没食,死伤无数。最后,堡被攻破,英宗也为瓦剌所俘虏。当援军赶到时,得知英宗被俘,将军樊忠勃然大怒,再也无法忍耐,于是一锤把王振击杀,向天怒诉:“我为天下诛此贼。”这一事件,便是“土木之变”。

当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北京之后,震惊朝堂,大臣们都纷纷主张迁都四川避其锋芒,唯有于谦力排众议,极力主战,郕王终于听于谦等主战大臣之言,升于谦为兵部尚书,由他负责北京保卫战。

果然在不久之后,瓦剌押着英宗一同杀到北京城下,但是于谦已经严密布防,而且他尽诛王振余党,使军民上下一心,加上拥立郕王登位,成为明代宗,尊英宗为太上皇,安定了人心,也去了瓦剌的威胁。当瓦剌军久攻不下之际,就把英宗押到城下,胁迫明军归顺,于谦便在城上大喊:“社稷为重,君为轻,况且我们已立新君。”拒绝了瓦剌的和谈之约。

诱降不成,瓦剌唯有强攻,结果被齐心协力的京城军民们在彰仪门大败,瓦剌军心动摇。后来于谦乘着风雪交加,引兵伏于德胜门外,并派神机营随后接应,继而派一支骑兵小队诱敌深入,瓦剌军中计,被炮火、火铳一并射击,伏兵乘机杀出,前后夹攻之下,大败瓦剌。双方消磨了五个月,瓦剌眼见无隙可乘,只好放弃,便将英宗送回北京,然后退兵。

可是英宗回京之后,已经当了太上皇,只能幽居南宫。但是,英宗正值盛年,怎堪过这种颓废的日子,他不满于现状,欲夺回帝位,于是便和宦官曹吉祥及其党羽石亨、徐有贞等人密谋策划复辟。

在公元1457年正月十六晚,代宗病危,石亨等率卫兵千余人,毁墙进入南宫,把英宗接出,拥至奉天殿升座。天亮后,百官来朝,徐有贞就当众宣布太上皇复辟,还把刀兵同时亮出,胁迫百官贺喜。由于事出突然,百官都反应不过来,只得在胁迫之下,一同朝贺,重新奉英宗为帝,这一事件史称“夺门之变”。

代宗在后宫得知这一消息后,连呼几声“好”,随即面壁而卧,几天便死去。可怜这一在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的皇帝就这样呜呼哀哉。

而英宗复辟后,下诏废了代宗,还把于谦等人逮捕,欲以谋逆罪名处之,但是当判决书呈到英宗面前,英宗想起于谦之功,有感惭愧,便想放过于谦,但奸臣徐有贞在旁怂恿,说如果不杀于谦,夺门之事便师出无名,英宗为了自己的帝位,便恨下心来,把于谦处死。可怜这位忠勇堪比岳王的一代贤臣就这样被冤杀。

有一名为陈逵的官员感念于谦的功绩,不畏压力,为他收殓遗体,交给于谦的女婿把灵柩运回家乡杭州安葬。于谦就葬在西湖三台山麓,与岳飞祠墓为邻,后人便写了“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之句,以表钦仰。

这一场明王室的悲剧彰显出宫廷斗争的残酷,也是使明朝步向衰亡的第一步。随后,英宗之子继位,是为明宪宗,即成化帝,成化好色,又宠信宦官、方士,使朝廷一片昏暗,进一步把明朝推向衰败的深渊。此时,同样有另一宦官专政,他就是汪直,汪直把东西两厂推向了权力的顶峰,任意谋害朝中大臣,在汪直专政时期,有数十大臣惨遭其害。

直到弘治帝登基之后,才使现状有所改变,任用贤臣,勤于朝政,裁抑宦官,修订律例,提倡节俭爱民,使当时的明朝廷得到一时的安定,史称“弘治中兴”。可惜弘治帝在位仅十八年,接下来的正德帝又再次令到明朝陷入宦官专政的阴霾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