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谈历史谭文启双龙人文/历史文学/原创历史 |
分类: 谈史论今 |
自明军攻入大都,元顺帝怆惶出逃后,朱元璋继续派徐达、李文忠等追击元军,直把元军逐出塞北,方才班师回朝。
灭亡元朝后,朱元璋和刘基共同商定了以科举八股文取士,所有考试专以《四书》、《五经》来命题,而且《四书》还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再设立国子学,专收官僚地主的子弟,在国子学结业,就可以免考科举,直接为官,是为国子监生。另外,朱元璋还仿效汉晋元的制度,恢复了宗室分封,把自己的24个儿子封为亲王,各领疆土,亲王们都拥有兵权,负责防御他们的领地,以防外敌入侵和镇压地方武装叛乱。其中,燕、晋、宁三王驻守北方,抵御蒙古。
安定了内政后,朱元璋又下诏讨蜀,一举平定蜀地,天下大定。朱元璋为了把政权集中,于是设立中书省,总管天下政事,李善长身为首相,他处事谨慎,未和皇帝发生什么大的矛盾。从各方面看来,朱元璋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朱元璋在开国之前,与众文武是称兄道弟的,可是当天下大定之后,朱元璋却突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变得多疑,对所有开国元勋们都产生了疑虑,随后便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血腥屠杀,几乎把所有功臣杀死殆尽。
为什么朱元璋会变成这样嗜杀?其实有多个原因,一是他立的太子朱标,生性懦弱,朱元璋怕太子日后继位,会镇不住那些开国元勋们,容易生变,所以为了保住自己辛苦建立的大明江山,不惜残杀功臣,为太子清除一切障碍。虽然后来太子早丧,但是重立的太子朱允炆是朱标之子,朱元璋杀功臣,同样是为了孙儿着想;其二是朱元璋本性自私,因为他并不像唐太宗那样真心对待自己的属下,就像当年他宁要让胡大海造反,也要杀他的儿子,以正军法,听似冠冕堂皇,实际是杀一儆百,让那些大臣们知道,他朱元璋是不会因为失去谁,而有所动摇的,这个天下将会是他朱元璋一人独有;其三是因为时势,明朝的党争一直十分严重,从建国初开始,党争一直存在,当时胡惟庸升为丞相,在朝中结成淮人集团,排斥异己,独操生杀大权,大军师刘基就是因为与胡惟庸有隙,而被胡惟庸诬害,最终忧愤而死,胡惟庸的淮党愈来愈势大,朱元璋害怕约束不了,所以才用强暴的手段对付他们。
经过了这一场“胡党”的事件之后,朱元璋便决定把大臣的权利削弱,于是废去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六部,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每一个职位和权利使用都分得非常精细,藉此削弱了大臣们的权力,同时也让皇帝的权力更加集中。另外,朱元璋又设锦衣卫,名为保卫皇帝、从事侦缉活动的军事机构,实际是一个特务机构,直接听命皇帝,对朝中大臣有调查和生杀之特权。
在众多功臣中,除了胡惟庸因为结党而被灭族,接下来李善长因为与胡党一案有牵连,朱元璋为了除去李善长,竟然假托有星变,要杀大臣应灾,逼使李善长自尽,可怜李善长从朱元璋起事便为他效力,最后还是不得善终,77岁的高龄仍然难逃枉死之劫。
然后是蓝玉,他被锦衣卫暗中调查,说他有谋反之意,朱元璋毫不犹豫地下令把他抄斩,灭三族,连带那些和蓝玉有紧密来往的大臣们也无一幸免。两次的杀戮,被称为“胡蓝党狱”,一共被屠杀了五万人。
这样还没有停止对功臣的迫害,大将军徐达背上生痈,不能吃鹅,但是朱元璋却在他病重的时候,派人赐他蒸鹅一味,徐达一见此鹅,便明白圣意,无奈之下,只得当钦差之面吃下,结果背痈发作,当夜便死去。其后,周德兴、傅友德等人都不能幸免。唯独汤和眼见功臣们一一惨死,知道朱元璋对他们这些元勋们的忧虑,于是主动交出兵权,告老还乡,这样才得以善终,而且还得到了朱元璋的厚赐礼遇,算是所有元勋里面最幸运的一个了。
朱元璋虽然创下了比汉、唐的疆域更为辽阔的王朝,但是他不能与汉高祖、唐太宗等一样得到英明君主的称誉,都是和他对功臣们残暴不仁的手段脱不了关系。所以,在善待功臣们方面,他是远远及不上刘邦和李世民。但是也有人会认为朱元璋这么做也是无可厚非,不杀了这些功臣,确实有可能因为他恃功生骄,引发日后祸乱,朱元璋这样做是先发制人,明智之举。不过,虽然朱元璋把功臣杀得殆尽,但是还是无法避免明朝的一场内讧,相信他是到死也没有想到,日后生乱的不是大臣,而是他的儿子!
所以朱元璋残杀功臣绝对是不智的,如果他像李世民那样,用安抚和怀柔的手段,使他们对后来继位的建文帝继续效忠,就不会有燕王的变乱,使明朝帝统更替。李世民当年为太子铺好了后路,使元勋们能死心蹋地继续为高宗效命,使“贞观盛世”得已继续下去,这就是李世民能成为一代明君,而朱元璋却成为历史中暴君之一的根本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