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更替虽然是定律,但是每个朝代更替的时候,都会有一些忠烈之臣为被灭亡的国家或君主殉身,这些忠烈之臣往往是能名垂千古的。
这些殉国殉主的忠烈之臣有三种死法:第一,是宁死不降型,像文天祥被元兵俘虏后,押送到大都,忽必烈对他多番招揽,他都坚决不降,最终忽必烈无奈地将他处死,文天祥死前还留下千古名句,这样宁死不降的人,确实英烈。
第二,是战死殉国型,这一类多是领兵的人,他们带领全军死战至最后一刻,其中明朝末期的时候,最多这一类的人,他们带兵死守自己的孤城,巷战至最后,全军覆没而死。结果也酿成“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样有名的屠杀惨案。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则更多这一类战死型的烈士。
第三,是以身殉主型,这一类多是与君主同殉,或是为故国故主尽忠至最后而被害的人。汉朝的董承、伏完都为了助汉献帝铲除曹操而尽死力,结果事败,他们两人都落得悲惨的下场,壮烈殉主;刘禅向魏国投降,他的儿子不肯从他投降,于是都举家自尽殉国,何等壮烈;还有明朝的太监王承恩,陪伴崇祯到最后一刻,待崇祯在煤山上吊自尽后,他也殉主同死,这样忠义的宦官恐怕在明朝是绝无仅有了。
虽然这是烈士之举,但在我看来,这样殉国殉主的做法,实在是太不懂珍惜生命了。真正的忠臣贤臣应该是保留有用之躯,徐图后计。
当然,在现今的社会上我们报效的不是一个君主,而是全国人民。但在那个帝国时代,他们效忠的却是一国之君,亿万人都是为了那些昏庸的君主效命,不过也正是这个原因,才有如此多的忠烈之臣流芳百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