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种语言笑一回:浅谈幽默语的翻译
(2011-03-31 20:54:30)
标签:
幽默英语翻译叙事策略文化 |
分类: 英语文化与中国文化 |
作为承载文化的语言符号系统,中文和英文都有各自的一套幽默表达。通常情况下,只要文化含量不太过密集(文学典故、历史人物故事等),通英语的中国人都能在源语言状态下理解英文中蕴涵的幽默并报以会心的一笑。通汉语的西方人士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对外语学习者而言,理解幽默一般不是问题,困难在于翻译。在用另一种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幽默信息常常发生“火耗”衰减,甚至踪迹全无。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Why is river rich?”
“Because it has two banks.”
“为什么说河流是富裕的?”
“因为它有两个银行啊!”注:原文是双关:一指河岸,二指银行。
应该说,这是一个基本合格的译文,译者以加注的方式对很难传达的文化内涵(双关)进行了解释,然而,即使基本补足了直译产生的意义缺漏,这也是一个很不给力的译文。这是因为,虽然我们最后终于弄明白了原文的笑点在哪里,但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原文内藏的幽默已经荡然无存。相比之下,以下两个译本就要好得多:
“为什么说河流富有?”
“因为它总是向前(钱)流。”
“因为它年年有鱼(余)呀。”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最后一个译文中“鱼”和“余”的替换更容易引起共鸣,因为“年年有鱼”的寓意在中国已深入人心,即使删除括号也完全不会影响译文读者对幽默的理解。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幽默语的翻译,通常要对原文中的笑点进行解释(explication)或替换表达(substitution),以尽量减少幽默信息的损失。常用技巧包括“添枝加叶”和“张冠李戴”(此处都无贬义)。
添枝加叶法:增加原文字面没有的内容,渲染场景或者阐述要领;但添加必须有度,切忌改变原文基本意思。
Professor Depew of Glasgow put his notice on his door: “Professor Depew will not meet his classes today.”
A student, after reading the notice, rubbed out the “c”.
Later Professor Depew came along, and entering into the spirit of the joke, rubbed out the “l”.
译本一:格拉斯哥的迪普教授在门上贴了这样一个通知:“迪普教授今天不见他的班级。”
一个学生读了通知后,擦掉了字母“c”(lass: 姑娘)。
后来迪普教授来了,也想开开玩笑,他擦掉了字母“l”(ass: 笨驴)。
译本二:一位学生看到这条通知后...就走上前,将class中的c擦掉,将意思变为“迪普教授今天不同情人见面”。教授听到笑声...不动声色走上前去,把lass 中的l 擦掉,将意思改为“迪普教授今天不同蠢驴见面”。很明显,经过添加场景描述,第二个译本比第一个译本更加生动传神,从而有更好的幽默效果。
下面这个例子与此类同。
The professor rapped on his desk and shouted: “Gentleman, Order!”
The entire class yelled:
“Beer!”
教授: 你们这些年轻人吆喝(要喝) 什么?
学生:
啤酒。
另一译本如下:
教授在讲台上“笃笃笃”敲了几下喊道:“先生们,请安静!——你们叫什么!?”
全班学生齐声嚷道:“啤酒!”
此译本中叙事策略保持不变,不过译者添枝加叶再现了原场景,语言表述发生了变化,同时标点符号改为“!?”,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发掘“叫”的含义,获得幽默。但是汉语中,“你们叫什么?”还有第三种意思,“你们叫什么名字”,容易分散读者的理解,因此也略有缺憾。
张冠李戴法:对原文中的主语、主题词甚至关键人物进行替换表达,使用“目的语”文化中(比如汉英翻译中的汉语文化)熟悉的意象和名称来指代原文名称;但换汤不能换药,原文的主题思想不能改变。
A Scotsman was in a restaurant. “How much do you charge for one single drop of whisky?” he asked the waitress. “That would be free, sir,” she smiled. “Excellent,” said the Scots bloke, “drip me a mugful.”
饭馆里,一个苏格兰人问服务小姐:“一滴威士忌怎么卖?”“不要钱,先生,”小姐笑答道。“那太好了,”他说道:“给我滴满一大杯。”
在英语读者眼中,苏格兰人嗜酒如命,常常呼酒买醉,因此一看就明白笑点所在,但是中国人无法明白其中奥妙,所以“苏格兰人”在中国读者心中很难引发同样的联想,相反却造成了疏离隔膜。因此改为“醉鬼”恐怕效果更好;此外文体改为对话,这样或许能更好地帮助读者建立场景。
一酒鬼问:“一滴威士忌怎么卖?”
“不要钱,先生,”服务小姐笑答道。
“那太好了,给我滴满一大杯。”
再如:
A: what makes a road broad?
B:
甲:什么会使门变阔?
乙:“活”字呗!
如果直译为:
甲:什么会使路变宽?
乙:字母B!
尽管每一个字咱们都认识,但是一定不明白在说什么,更别想欣赏其中的幽默了!因此“张冠李戴”进行替换就非常必要。
同样道理,下面这条幽默也需要做替换工作:
What do lawyers do when they die?
Lie still.
律师死了干啥?
身子动弹不得,嘴上撒谎依旧。
中译本直接阐述,用汉语修辞手法“对偶”取代了英文修辞手法“双关”(pun)。这虽然有助于中国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但是问题也存在,中国社会中律师所占的比例比英美等国低很多,中国人对律师并没有美国人那样的印象。“律师”恐怕无法带给译入语读者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联想,所以最好将之替换如下:
骗子死了做啥?
身子动弹不得,嘴上撒谎依旧。
除了需要添加和替换的场合,幽默翻译有时也会出现“源语言”与“目的语”两个文化系统重叠的时候,此时两种文化下的读者对某条幽默完全能够共享共赏而不会有任何信息衰减。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只需顺其自然直译即可。
Diner:
Waiter:
顾客: “我吃不下这只鸡。把经理叫来。”
侍者: “没用的。他也吃不下。”
下面这条也大致相同,只需要对妻子的回答稍微加工,其他直译即可:
A husband and wife drove for miles in silence after a terrible argument in which neither would budge. The husband pointed to a mule in a pasture.
“Relative of yours?” he asked.
“Yes,” she replied. “by marriage.”
一对夫妻开着车出去,走了很长一段时间谁也不吭声。因为在这之前他们曾争吵得很厉害,谁也不肯让步。丈夫指着牧场上的一头骡子问道:“是你的亲戚吗?”
“是的,我家亲戚”她回答,“婆家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