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和诸葛亮比教育
(2017-10-10 09:14:06)
标签:
历史古代人物司马懿 |
分类: 三国历史 |
司马懿和诸葛亮比教育:司马懿对儿孙学生的教育是传统的忠孝仁义教育,同时也有道家的思想教育,主张盛满者道家之所忌的谦虚态度。这些教育主要是通过他自己的以身作则,用实际言行来教育,最重要的是还把自己统一的理想教育儿孙学生继承,他的愚忠思想和统一理想基本都被儿子和学生继承了,只是孙子年幼,司马炎继承了统一理想,没有继承愚忠。司马懿对儿子司马师兄弟和学生邓艾的影响也体现在军事政治方面,司马师和司马昭等兄弟不仅继承父亲的思想,也继承了军事政治才能,两人和党人的密切关系也让兄弟俩在文化等很多方面超过父亲,所以后世对司马师和司马昭的评价也很高,称为麒麟子。诸葛亮的教育就相对弱些,他的两个儿子诸葛乔和诸葛瞻都没能继承他的才能和理想,没能像司马懿的两个儿子超过父亲,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育显然没有司马懿成功。司马懿带着司马师等众兄弟长期战斗在一线,司马昭甚至最后当了统帅还能亲自冒险去侦察敌情,可想年轻是当侦察兵在前锋作战成长的。诸葛亮对儿子有些溺爱,诸葛乔仅是他的养子,过继的孩子,他仍然不让他到前线,让诸葛乔带着几百人压粮运草负责后勤。他去世时儿子诸葛瞻仅八岁,很多人感动他教育儿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空谈,却不愿比较司马懿的儿子能继承父亲为国为民为统一的理想教育。司马懿的儿子在前线打拼成长,诸葛亮的儿子也没有在后方淡泊、宁静,诸葛瞻也是一路高升,百姓可曾受到他的实际爱护?更多仅能盼望般的把朝廷善政都想成他做的,希望他能成为诸葛亮那样的人。司马懿的儿子能整顿朝政镇压腐败,让国家日益强盛,相对比诸葛瞻轻松做到尚书仆射,又很快辅政主持军政要务当上卫将军录尚书事,和司马氏兄弟经过激烈斗争获得辅政地位比,诸葛瞻37岁就当上辅政,比司马氏兄弟快了近十年,但也没能平定内部宦官,没能整顿朝纲,坐视社稷日益走向腐朽灭亡的边缘。到封建末期对忠诚的认识落后,仅重视愚忠和死节,甚至认为一死报君王是最高伦理,完全不像民主时代以百姓、社稷为首要。司马懿教育的儿子和学生都是以爱护百姓和效忠社稷为伦理,是传统民主思想。诸葛瞻受宠则得益于封建落后伦理,忽视了他误国误民的作用,他辅政不仅没平定宦官乱党,甚至要罢免姜维,最大的错误是对邓艾作战惨败,直接导致蜀汉灭亡。诸葛亮以防守为耻,对诸葛瞻也有影响,对司马懿侮辱的危害到诸葛瞻这时又报应了,在邓艾偷渡阴平后,作为辅政的诸葛瞻亲自帅军去迎战,这时就体现司马懿教育和诸葛亮教育谁真正有力了,司马懿的学生邓艾能不顾千难万险艰苦行军作战,这是淡泊宁静能做到吗?在困境中邓艾仍能冷静判断形势,很快意识到蜀军若占绵竹自己将被困在剑阁和绵竹间,立即向绵竹进攻。可悲的是诸葛瞻此时已经先于邓艾到达绵竹,抢占了当时最重要的战略要点,他此时只需要坚守绵竹,配合姜维剑阁作战,当时钟会已经粮草困难要退兵了,钟会退后就形成对邓艾的两面夹攻,邓艾就只能在蜀中游击了,可惜诸葛瞻到了绵竹也没有防御,偏要去和邓艾野战,惨败而亡,全军覆没。诸葛亮嘲笑司马懿防御也造成自己的儿子不愿防御,这难道不是冥冥中的报应,可叹司马懿防御的做法到现在仍有人嘲笑,却有几人知道蜀国因为不防御而灭亡,有几人知道诸葛瞻不防御绵竹而导致国破身亡?在这次战争中,司马昭能在洛阳亲自部署修造战船声言南征迫使吴国不敢西援,坚守东部主动配合前线的作战,而诸葛瞻却不能坚守配合姜维作战,只能说司马懿教育在军事方面是最成功的。后世到封建末期统治者甚至都相信君权神授这类谎言了,却不重视百姓和社稷的安危,不尊敬统一的重要,自然也不会重视司马懿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昏君只是不顾实际地鼓吹诸葛亮父子效死,希望天下人都只知守节卖命,不顾社稷百姓。司马懿本人是愚忠的,和诸葛亮的忠诚比并不差,习凿齿评价他愚忠,忘了济世之功。司马懿的愚忠对儿子的影响很大,曹操的儿子甚至代汉灭亡了一个统一朝代,司马懿的儿子连曹魏这个没统一的割据都不灭,也是效忠终生,仅司马昭学曹操当了公爵和王爵,可是后世仍有丑化司马懿篡逆,也可见封建腐朽论理的悖论毒害至深,腐朽观点根本分不清忠奸善恶,用来教育后世只能是遗祸子孙,害民误国。司马懿的教育中核心是肃清万里,总齐八荒的统一理想和爱民用贤的进步内容,在现代仍然是要学习和继承的,这是对中国现实有积极的警示作用。